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常识 >

帝王陵的地宫到底有多大?走进万历地宫,让我们一起打开眼界


神秘的地下宫殿

定陵的地下宫殿又称“玄宫”或“玄寝”,是一组充满神秘色彩的地下墓室建筑。它由前、中、后、左、右五座高大宽敞的石结构殿堂组成,前殿和左右配殿还分别有隧道,通过隧道券连成一体。


前殿


前殿的隧道,分为砖、石两段。第一段砖隧道,两旁砌有砖墙,由宝城右前方的“隧道门"开始,到明楼背后;第二段石隧道两旁用花斑石垒砌成墙,从明楼背后向下呈斜坡形到达金刚墙前。金刚墙内有砖券小室与前殿通连,今人称为“隧道券”。左右配殿的隧道,未经发掘,走向不明。但石门之外隧道券、金刚墙设置齐全。


玄宫五殿都采用拱券结构,但顶部并不是标准的半圆形,而是两个半径超过殿内中线的弧线交在一起,所以,顶部略呈尖形,工程术语中称为“锅底券”。古人设计桥梁券洞用的也都是这种方法,它与半圆形拱券相比较,具有更强的抗压能力。


前殿面宽6米,进深20米,顶高7.2米。发掘时,殿内没有任何与丧葬礼制有关的陈设物。只是铺设有保护地面的黄松木板,木板上还留有当年万历皇帝,孝端、孝靖皇后棺椁入葬时,龙輴车轮压出的车辙。龙輴是一种带轮的车子,是宫廷中专门用于运载棺椁的运输工具(灵车)。帝后棺椁从皇宫几筵殿出来到午门,从陵门口到在祾恩殿内行安神礼,最后入葬玄宫,由于宫廷和陵园内,要经过很多道门,还要上殿台,进出殿内,用很多人抬举的“大升與”操作不便,所以采用的都是龙輴运输的方法。前殿的地面铺设细料方砖。


中殿


中殿,地面铺设的方砖和前殿相同。进深32米,宽、高同前殿。它位于前、后、左、右四殿中间并与四殿相通。刚刚打开时,中殿的前半部地面也像前殿那样铺有木板。后半部则按"品"字形放置着皇帝、皇后的神座、五供和长明灯。其中,万历皇帝的放置在最里面,背面是后殿石门,孝端皇后的位于万历帝的左前面,孝靖皇后的在右前面。三个神座样式基本相同,都是汉白玉石雕成组装的。它们的样式仿照皇宫里皇帝皇后生前的座位—御座,后面有靠背板,上面雕有龙纹、云纹,左右有扶手,座的下面雕有四个座腿。其中,皇帝神座靠背和扶手的端部雕刻龙头,皇后的雕有凤头,以表示身份不同。


神座的左右各有须弥座形式的石台。神座的前面各有一套黄琉璃五供。中为香炉,左右为烛台,烛台两侧为花瓶。五供分别放置在石台上。三套五供之前,还都放有“长明灯”。长明灯,又称“万年灯”,帝后葬入后点燃。它用口径约为0.7米的青花云龙大瓷缸作为灯具。瓷缸上有“大明嘉靖年制”的题款。缸内储放植物油,上面有一层厚5-6厘米的蜂蜡。油脂的里面安装有灯芯。灯芯用植物秸杆数根捆扎而成,内插铁钎,铁纤上端穿过油层和蜂蜡伸出缸外。灯芯下端坠以锡坠,使灯芯下端稳定在缸底中部。灯芯上端的铁钎上还有一个空心的鎏金铜环,铜环上缠绕丝织物,并系有线搓成的灯捻儿,铜环和铁钎处在凝结的蜂蜡中,使灯芯上端得到固定,灯捻露出蜂蜡表层之外,以供点燃。但所谓的“长明灯”或“万年灯”并不能永久燃烧,随着地宫石门的掩闭,封土的深埋,地宫内缺氧,也就自然熄灭了。


左右配殿


左右配殿,在中殿左右两侧,对称而设,并有甬道相通。殿宽各26米,进深各7米,顶高各7.4米,青白石板地面。殿内分别设有棺床一座,但棺床和殿内其他地方在玄宫打开时并没有发现任何物品放置在那里。


后殿


后殿,位于中殿之后,是玄宫主要的殿堂,明朝称为“玄堂”或“皇堂”。这座殿,面宽为30.1米,进深9.1米,顶高9.5米。殿内地面铺砌打磨平整的花斑石石板,并设有须弥座式棺床一座。棺床上陈设着一帝二后的棺椁、梅瓶、玉石和22个随葬器物箱。此外,还有4个随葬箱和三个随葬盒,以及车、家具模型等放在墙边。



棺椁的摆放方式是万历皇帝居中,孝端居左,孝靖居右。棺椁分为两重,内重为棺,外重为椁。均用红色油漆油饰。其中,万历皇帝、孝端皇后的棺用楠木做成,孝靖皇后的棺和帝后的椁用松木做成。地宫打开时,三椁均已腐朽,只有万历帝的结构、尺寸比较清楚,三棺之中,万历帝、孝端皇后的保存稍好,孝请皇后的因腐朽严重已经坍塌。帝后的肉体已经腐烂,但骨架齐全。随葬箱、盒,模型均已糟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