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救助标准
社会救助标准是指 国家制定的,用于界定社会救助对象并确定社会救助待遇水平的准则。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公民能够享有最低生活水平,这个最低生活水平通常由国家公布的最低生活标准来体现。确定社会救助标准时,需要考虑地域性、时间性和综合性。
社会救助标准具体包括:
住院医疗救助
特殊救济对象:100%(无限额)
城乡低保家庭成员、散居孤儿:90%(限额13万)
参加居保的低保人员:减免住院起付线
城乡低收入困难家庭成员:80%(限额13万)
病后达到城乡低保家庭收入标准:70%(限额13万)
病后达到城乡低收入困难家庭标准且家庭年医疗费用支出达到或超过家庭年可支配收入40%:50%(限额13万)
门急诊医疗救助
特殊救济对象:100%(无限额)
城乡低保家庭成员、散居孤儿:60%(限2500元)
参加居保的低保人员:减免300元门诊起付线
城乡低收入困难家庭成员:50%(限2500元)
资助参保
特殊救济对象:全额补助
城乡低保家庭成员:全额补助;全额资助低保家庭成员参加红十字会的少儿住院基金
城乡低收入困难家庭成员中60周岁以上人员:个人在参保时缴纳120元,余额部分由民政部门给予补助
临时救助标准
临时救助标准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救助对象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困难时间长短,实行分类救助。对申请临时救助的家庭或个人,按符合救助条件人数给予救助,人均救助标准暂定为:单次救助原则不超过200元,全年累计救助原则不超过400元。
民政救助金额的标准
救助标准计算依据包括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月标准、家庭人口数和困难持续时间。特困救助供养人员和孤儿临时救助期限为3至6个月;最低生活保障和贫困户家庭临时救助期限为2至5个月;其他家庭或个人临时救助期限不超过4个月。面临重大生活困难的急难型救助对象,救助金额可超出常规,最高不超5万元。面临重大刚性支出的支出型救助对象,自负费用超过5万元不超10万元的,未达1万元按1万元救助;超过10万元按自负费用的10%救助,最高不超5万元。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不同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保障,并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