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首页 > 常识 >

平菇的生料栽培,关于培育和出菇的知识,你知道多少呢?


培养:接种之后的平菇菌块,应排列成行,块与块之间要相隔10厘米,每24行之间留一条走道,宽约33厘米,便于在平菇发菌期间检查管理。平菇发菌培养可在室内搞。也可以在场院、树荫下、露地培养,但应搭棚或覆盖遮光,防止风、雨等自然气候的影响,根据平菇发菌期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及生育特性加强管理。

室内发菌培养,自然温度即可,但以25~32℃发菌最快,其中以27℃左右更好(菌丝在5℃开始发育,最高温度为36℃,菌丝停止生长的温度为40℃,在-30℃也不易死亡),空气相对湿度以60%为宜,室内空气要保持新鲜,每天可酌情开窗换气1-2次,每7~14天应喷洒一次杀菌剂多菌灵和杀虫剂敌敌畏,浓度为0.2%,若没有这两种药,其他杀虫、杀菌剂也可考虑代替,目的是防止害虫、杂菌滋生,特别是秋季。

室内有弱光即可,菌块应避免阳光直射。接种后7-14天,待菌丝萌发,从薄膜外看见菌丝下扎"吃料",料块上部由平菇菌丝布满,膜内出现冷凝水珠,就应该去掉膜上所压的砖块。砖块去掉后,薄膜开始松脱,少量空气可以进入膜内,有利发菌。由于膜内冷凝水的粘合作用,塑料薄膜不会全部张开,杂菌难以入内。但是,若菌种质量差,接种量不到810%,培养料没有让菌种覆盖,或培养料、菌种本身混入杂菌,就会导致杂菌严重发生。因为质量差的菌种本身"吃料"差,根本无力抵抗、抑制、杀灭杂菌。

内部的敌人尚未对付,就更难消除外来进入空气中的杂菌了。在一般正常的情况下,接种后15~20天,菌丝"吃料"50~75%,这种情况可从透明的薄膜之外看见。如果是这样,就可以打开薄膜,调换一下薄膜包裹的次序,原来是先上下后左右包,现在可改变为先左右后上下包,不要包紧,打开薄膜到重新包裹的时间要短,不宜超过半分钟。这样做可以通风换气,促进菌丝生长,又可避免杂菌污染。接种前10天,菌丝吃料速度平均每天为0.1~0.2厘米,后10天为0.2~0.5厘米。接种25天后,如果温湿度适宜,菌丝会全部布满。料面和塑料膜上冷凝水多,说明菌丝体生长新陈代谢旺盛,为了促进菌丝发育,防止杂菌感染,可以揭开薄膜用塑料泡沫把水吸干,然后再盖上薄膜。

出菇:发菌良好的平菇菌块,大约需要3~7天才能晾干外面的水分。这时菌块手拍如鼓响,白色的菌丝已全部把培养料缠络结实,不会松散。如果是这样,就能搬运菌块,送入人防地道或农村土窑、砖窑、房间等适合平菇出菇条件的地方,再喷水促其出菇,平菇子实体发生温度随种而异。例如,糙皮侧耳、紫孢侧耳子实体在5-20℃的范围发生,以10-15℃为中心,上下±5℃的变温条件下发生最好。

出菇期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95%左右,菌块表面保持潮湿,一般每隔2-3天可酌情喷一次水,喷水既可改变湿度,又有降温作用,但是菌块中的水和空气是经常处于矛盾状态之中,水多气就少,气多水就少,应该重视对水分的管理。空气应保持新鲜,氧气充足可促进菌蕾出现,出菇期二氧化碳气体含量应在0.03%左右,若高于0.3%就会出问题。

这和菌丝阶段不一样,菌丝阶段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占空间28%时,能刺激菌丝生长,超过40%即受抑制。而子实体阶段就不行,二氧化碳过多会直接影响子实体形成,甚至造成畸形"大脚菇"。出菇期若发生菇蝇等害虫或线虫、蛆类,不宜直接给菌块喷药,等到一茬菇收后再做处理,否则也会造成畸形菇。栽培过程中要根据平菇的生育特性和外界条件要求,只要给予一定的温差刺激,注意通风换气,并给予适当的光照和水分,一般长好的菌块在喷水后710天左右就可长出菌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