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手握10多项专利、创4亿销售额,职业教育为学子铺就“硬核成长路”

近日,优必选科技新款教育机器人研发进入关键阶段,作为核心研发成员的邝嘉隆正和他的团队攻坚程序优化。邝嘉隆坐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屏幕上一行行代码在变,那是他在给新款教育机器人设计程序。桌子上堆着不少图纸,产品架子上摆放的是他拿到的发明专利证书,还有奖杯——2024 年的 IF 金质奖和红点至尊奖。这是他主导研发的3款教育机器人挣来的,这几款机器人卖下来,销售额累计高达4 亿元。谁能想到,这位手握10多项发明专利的技术骨干,成长于职业教育。

在“技能习得”中找到自信

邝嘉隆在中考失利后,入读了深圳市博伦职业技术学校。蹲在机器前,手指捏着电容元件,一遍一遍地往电路板上凑……这是他在学校实训车间练习的常态。“那会儿天天跟电容、电阻较劲。”邝嘉隆告诉深晚记者,在单片机开发课程中,他和同学需要用 51单片机结合PROTEUS仿真软件完成了一个智能温控系统的设计,当时需要自己搭建硬件电路(包括温度传感器、LCD显示模块),并编写C语言程序实现PID算法控制风扇转速。调试时,他经常会因为一个电源滤波电容参数选错而导致的系统死机,反复拆了重焊,来回一调就是七八小时。

这段磨出来的经历,成了他后来的 “自信法宝”。在优必选科技参与教育机器人产品开发时,作为产品经理的他,能快速判断出技术方案的可行性——比如评估电机驱动模块的选型是否匹配成本预算,或分析视觉算法对主控芯片算力的需求。“这就是职校教我的 —— 不光要知道怎么做,还得知道为什么这么做。”邝嘉隆坦言。

技能竞赛是邝嘉隆 “逆袭赛道”。经学校“竞赛办”选拔,表现突出的邝嘉隆加入了VEX机器人大赛备赛队伍。为在 VEX 世锦赛中设计出能对抗世界强队的机器人,他自学 SolidWorks 建模和 C++ 编程,还用 3D 打印机制作定制化零件。更具挑战的是,在比赛前一天,主办方临时调整了比赛的规则,这意味着他们的方案也要改,而且给他们的时间只有24小时。“我至今都记得当时的情景,我攥着图纸的手全是汗,最后我们咬牙重构了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斩获“最佳设计奖”。 “竞赛不是目的,而是激励自己突破舒适区,竞赛培养了我抗压能力、跨学科思维和工程化思维,这些正是企业最看重的核心素质。”

让“所学”精准对接“所需”

高职院校毕业后,邝嘉隆入职了优必选科技。入职后,邝嘉隆负责设计机器人竞赛设备,备赛时积累的经验派上了用场:他擅长将任务拆分为模块,还设计出可快速更换的夹具接口——这些都是当年参赛时踩过的坑换来的实用方案。“学校传授的知识技能与岗位需求几乎无缝衔接。”邝嘉隆说。

邝嘉隆的成长轨迹,正是职业教育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结出的硕果。深圳市博伦职业技术学校书记涂文智告诉记者,为打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衔接通道,学校联合企业构建了深度协同的育人机制,通过学生定期进企业实践、企业工程师进校园承担教学任务,将岗位技能拆解为“模块化教学内容”,让教学目标始终精准瞄准产业痛点。如学校构建的“行业认知-岗位参与-顶岗实习”三级实训体系,让学生在毕业前就能深度参与企业真实项目。

“在2025年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评比中,我校能位列全省第七、深圳第一,首饰设计与制作、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群斩获优秀等次,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对接产业、特色发展’的战略。”涂文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成绩不是终点,而是学校深化产教融合的新起点。而这样的探索,正与深圳职业教育的整体布局形成呼应——今年5月,广东省教育厅正式批复了深圳开展中职、高职和企业(以下简称“中高企”)协同成长学制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深圳首批4所高职院校携手18所中职学校及29家行业领军企业,共同开设39个长学制人才贯通培养试点专业,2025年招生规模达2700人,打造职业教育中高企协同,长学制人才贯通培养的“深圳模式”。

深圳晚报记者 刘夏蓝 实习生 罗莉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