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在线诊断心理问题靠谱吗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五个典型特征”“NPD自测”“如何判断自己是否为NPD”……前几天晚上,市民小王打开手机,打算刷会儿视频就睡觉,结果短视频平台推送的大量类似内容,让她越看越精神:难道我的伴侣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看完感觉身边人都有问题”

在小王浏览的这些短视频里,无论标题如何,内容不外乎是概括所谓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习惯性打压别人”“不认错”“缺乏情绪感知能力”“恋爱初期表现出色时间一久便原形毕露”……

“这跟我男朋友的日常表现太一致了。”一条条看下来,小王不自觉地替男友对号入座。视频下方博主的评论也赫然在目:“遇到NPD就赶紧跑吧!”看完全部内容的小王心里五味杂陈,陷入了焦虑中。

像小王一样,近期,不少市民刷到了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相关的短视频。

“看完之后感觉身边人都有点心理问题,包括我自己。”市民潘女士表示,看完视频后,她发现她的家人、同事、朋友、伴侣的身上都存在这些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潘女士对身边人的判断,并且左右了她正常的社交活动。“多多少少会在相处中有一种防御的心态。”潘女士说。

刷到类似视频的陈女士则持怀疑态度:“有点危言耸听了,人无完人,更何况视频中提到的都是当下人比较常见的特征,一套一个准儿,这种视频看看就好。”

记者打开短视频平台,发现标有“NPD”标签的视频“转评赞”互动量动辄超过十万,评论区“求救声”一片,大多都在询问遇到了“NPD”该怎么处理。

草率“贴标签”不可取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究竟是如何定义的?

为此,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其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参与编辑并审核的权威概念为:NPD,英文全称为“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指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中的一种,其核心特征是自我夸大、认为自己有特权、强烈渴望他人关注以及对他人缺乏同情心,这通常会导致生活中许多领域的功能受损,例如工作、学校和人际关系。

“NPD的病因涉及遗传、社会、环境等因素,诊断非常复杂,很难仅凭某个行为就下结论。”心理咨询师于秀荣告诉记者,判断一个患者是否为NPD,需要心理医生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

“其实,更多人只是有自恋型人格,并非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并不等同于自恋型人格障碍,前者属于正常范畴,在人群中比较常见,而后者是异常的。”于秀荣表示,一些市民依靠这些娱乐化的短视频去判断,是不科学的行为,草率地给身边人贴上“NPD”标签,容易让对方出现自我否定、焦虑恐惧等情绪,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记者 吕依霖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