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昂扬展翼,带城市“起飞”!烟台机场已与148个城市通航,国际和地区航点达到39个

40年前,烟台跻身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行列,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征程。而如今,当人们审视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时,会发现其开放程度与机场的成长呈正相关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烟台经济总量从1988年突破百亿元、2002年突破千亿元,再到2023年突破万亿元。进出口总额从不足2.1亿元增长到4500多亿元,经济外向度达到45%。这期间,烟台机场于1999年实现货邮吞吐量超过1000吨,2004年首次实现年旅客吞吐量100万人次的突破,并于2019年一举突破年客流量千万大关,正式跨入大型机场行列。2024年,烟台机场全年货邮吞吐量达到7.8万吨,同比增长3.8%,创下了通航以来年货邮吞吐量的历史新高。

作为烟台重要的空中门户和对外交流窗口,烟台机场经历了从莱山到蓬莱,从军民两用到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山东省三大干线机场之一,跑道延伸、航站楼扩建、航班航线加密,每一次升级,都意味着枢纽功能、城市能级的跃升。这也意味着,机场对城市而言,早已不局限在临空经济领域,而成为带动区域发展、产业“起飞”的强劲引擎,带来一次次城市与世界的对话。

从“0”起步看成长

今年的夏秋季,烟台机场很热闹。

自8月11日起,烟台直飞榆林的暑期包机航班加密至天天航班,为胶东地区与西北地区架起了更加紧密的空中通道。在此之前,烟台机场已新开及恢复了忻州、吕梁、西宁等航线,加密了广州、哈尔滨、南京、银川等航线,并相继复航了香港和东京航线,开通了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2条入境旅游航线,全方位满足了暑期旅客的出行需求。

烟台机场夏秋航季航班计划从3月30日起执行,运营航线76条,通航点达到66个,这也为上半年在主业市场恢复上迈出坚实步伐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烟台机场累计完成航班起降4.8万架次,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564.8万人次。其中,保障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班2564架次,同比增长16.5%;运送国际及地区旅客28.8万人次,同比增长26.7%。

数字增长,是这座空港发展的直观注脚。让我们回到“0”的起点,去看看它的成长:

1984年,烟台成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当年10月8日,莱山机场正式开航,烟台民航事业正式启航,这成为烟台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也让投资者对烟台有了“第一印象”。

沸腾声下,蓝天之上,烟台机场用一组组数字划出一条条昂扬的“上行线”——

1987年9月,烟台机场扩建;

1988年7月5日复航,相继开通了烟台至广州、哈尔滨等20多条国内航线和烟台至韩国、日本等国际和地区航线;

1999年10月,货邮吞吐量超过1000吨,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004年开航20年后,首次实现年旅客吞吐量100万人次的突破;

5年后,2009年烟台机场首次保障大型宽体飞机运行,烟台也成为全国第7个、地级机场首个开通欧洲直达货运航班的城市。随后仅用4年,烟台机场再次实现百万跨越。

同样,极佳的区位优势,使烟台具备了发展国际贸易、先进制造、物流运输、休闲旅游等产业的开放环境,这为机场布局国内空网、展翼国际带来可能。

2010年,烟台成为山东首个开放第五航权的城市。这一突破,为烟台发展国际航空物流、打造胶东半岛乃至整个山东通往欧美货运“桥头堡”赢得了发展先机。受益于此,烟台机场开通国际货运航线和执行货班量不断增多,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排名遥遥领先。

两次“蜕变”再腾飞

交通能级,决定城市发展程度和未来发展高度。一直以来,烟台思路清晰:陆路积极融入山东地区乃至全国铁路网,海路致力于构建陆海空联运“大通道”,空中则依托机场建设,打造空中交通要道。

这也带来了烟台机场的两次“蜕变”。

2015年5月28日,烟台机场一夜转场,烟台蓬莱国际机场投用。“新机场”可以满足波音747等大型飞机的起降需求,2.6万平方米的货站,是当时山东省内机场中规模最大的。

空中黄金要道,在新机场的加持下“续航”: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且烟台跻身全省三大干线机场行列,优化了胶东半岛的区域航空布局,不仅有利于改变烟台的交通末端地位,还增强了烟台在全省和全国的竞争力。

2024年6月,烟台机场二期正式启用。新增33个近机位、6个值机岛、72个值机柜台、32条安检通道,汇集购物、餐饮、文化体验、商务展示等多种功能,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23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万吨的发展需求。

“这座现代化、智能化的航站楼是烟台机场综合保障能力的一次跨越,将以更加便捷、更加舒适的出行体验服务广大旅客,极大完善了烟台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为烟台跃升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二期工程转场启用仪式上,烟台机场党委书记、董事长吴红光这样介绍。

民航山东监管局局长于苍建也表示,烟台机场二期工程将更好地发挥民航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引领作用,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动力源。“民航山东监管局将支持烟台机场建设华东地区500万至1000万级的‘干支通、全网联’试点机场,支持烟台机场打造‘区域枢纽机场’,推动民航事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从蓬莱新机场再到二期投用,目前,烟台机场已与148个城市通航,国际和地区航点达到39个。不断“升维”的背后,机场始终都在解决一个问题:为城市交流和产业升级插上增值“翅膀”。

让“流量”变“留量”

马来西亚是烟台重要的贸易伙伴。2023年,烟台同马来西亚累计实现进出口218.5亿元。去年4月,以市领导带队的经贸团一行抵达马来西亚,开展精准对接和“敲门”招商,不断扩大国际合作“朋友圈”。

当年7月,烟台至吉隆坡直飞航线正式开通,这也是烟台机场首次开通马来西亚国际客运航线。

显然,以机场为“支点”,它已不再只是中转站,还是让“流量”变“留量”的超级场域。

今年5月,烟台机场又与日本名古屋中部机场举办战略合作推进会,共同商讨在客货主业发展、商业推广、人力资源开发与服务质量管理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促进两地经济社会发展,携手打造民航机场国际合作新样板。

7月,烟台恢复直飞东京客运航线,为胶东经济圈与东京都市圈搭建起一条高效便捷的空中桥梁。

从“运输枢纽”迈向“价值枢纽”,烟台机场积极参与这场空中“竞逐赛”,让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产业升级,实现集聚与平衡。

比如,烟台机场持续加密韩线航班,新开顺丰航空B757烟台至仁川航班,聚焦跨境电商出口旺季,每周执行5班。目前,每周飞往韩国的全货机达到23班,日、韩全货机每周共达33班,到韩国的货运量占全国的28%。

针对特色业务,烟台机场聚焦生鲜这一赛道,开展帝王蟹、海胆至仁川出口业务,韩国梭子蟹、海螺进口业务。同时,在第二届航空物流特色业务发展交流会上,同13家机场物流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樱桃航班”运输量再创新高,第12季“樱桃航班”共运输樱桃5465.9吨,同比增长16.1%。其中,货机架次、货机货量、总体货量均打破了历史纪录。

今年7月,法国凡尔赛建筑奖公布了2025年全球最美机场的获奖名单,烟台机场T2航站楼与法国马赛普罗旺斯机场、日本关西国际机场等六大全球顶尖机场共同荣获“全球最美机场”称号。

YMG全媒体记者 慕溯 通讯员 王侃 摄影报道

40年前,烟台跻身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行列,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征程。而如今,当人们审视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时,会发现其开放程度与机场的成长呈正相关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烟台经济总量从1988年突破百亿元、2002年突破千亿元,再到2023年突破万亿元。进出口总额从不足2.1亿元增长到4500多亿元,经济外向度达到45%。这期间,烟台机场于1999年实现货邮吞吐量超过1000吨,2004年首次实现年旅客吞吐量100万人次的突破,并于2019年一举突破年客流量千万大关,正式跨入大型机场行列。2024年,烟台机场全年货邮吞吐量达到7.8万吨,同比增长3.8%,创下了通航以来年货邮吞吐量的历史新高。

作为烟台重要的空中门户和对外交流窗口,烟台机场经历了从莱山到蓬莱,从军民两用到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山东省三大干线机场之一,跑道延伸、航站楼扩建、航班航线加密,每一次升级,都意味着枢纽功能、城市能级的跃升。这也意味着,机场对城市而言,早已不局限在临空经济领域,而成为带动区域发展、产业“起飞”的强劲引擎,带来一次次城市与世界的对话。

从“0”起步看成长

今年的夏秋季,烟台机场很热闹。

自8月11日起,烟台直飞榆林的暑期包机航班加密至天天航班,为胶东地区与西北地区架起了更加紧密的空中通道。在此之前,烟台机场已新开及恢复了忻州、吕梁、西宁等航线,加密了广州、哈尔滨、南京、银川等航线,并相继复航了香港和东京航线,开通了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2条入境旅游航线,全方位满足了暑期旅客的出行需求。

烟台机场夏秋航季航班计划从3月30日起执行,运营航线76条,通航点达到66个,这也为上半年在主业市场恢复上迈出坚实步伐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烟台机场累计完成航班起降4.8万架次,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564.8万人次。其中,保障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班2564架次,同比增长16.5%;运送国际及地区旅客28.8万人次,同比增长26.7%。

数字增长,是这座空港发展的直观注脚。让我们回到“0”的起点,去看看它的成长:

1984年,烟台成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当年10月8日,莱山机场正式开航,烟台民航事业正式启航,这成为烟台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也让投资者对烟台有了“第一印象”。

沸腾声下,蓝天之上,烟台机场用一组组数字划出一条条昂扬的“上行线”——

1987年9月,烟台机场扩建;

1988年7月5日复航,相继开通了烟台至广州、哈尔滨等20多条国内航线和烟台至韩国、日本等国际和地区航线;

1999年10月,货邮吞吐量超过1000吨,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004年开航20年后,首次实现年旅客吞吐量100万人次的突破;

5年后,2009年烟台机场首次保障大型宽体飞机运行,烟台也成为全国第7个、地级机场首个开通欧洲直达货运航班的城市。随后仅用4年,烟台机场再次实现百万跨越。

同样,极佳的区位优势,使烟台具备了发展国际贸易、先进制造、物流运输、休闲旅游等产业的开放环境,这为机场布局国内空网、展翼国际带来可能。

2010年,烟台成为山东首个开放第五航权的城市。这一突破,为烟台发展国际航空物流、打造胶东半岛乃至整个山东通往欧美货运“桥头堡”赢得了发展先机。受益于此,烟台机场开通国际货运航线和执行货班量不断增多,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排名遥遥领先。

两次“蜕变”再腾飞

交通能级,决定城市发展程度和未来发展高度。一直以来,烟台思路清晰:陆路积极融入山东地区乃至全国铁路网,海路致力于构建陆海空联运“大通道”,空中则依托机场建设,打造空中交通要道。

这也带来了烟台机场的两次“蜕变”。

2015年5月28日,烟台机场一夜转场,烟台蓬莱国际机场投用。“新机场”可以满足波音747等大型飞机的起降需求,2.6万平方米的货站,是当时山东省内机场中规模最大的。

空中黄金要道,在新机场的加持下“续航”: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且烟台跻身全省三大干线机场行列,优化了胶东半岛的区域航空布局,不仅有利于改变烟台的交通末端地位,还增强了烟台在全省和全国的竞争力。

2024年6月,烟台机场二期正式启用。新增33个近机位、6个值机岛、72个值机柜台、32条安检通道,汇集购物、餐饮、文化体验、商务展示等多种功能,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23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万吨的发展需求。

“这座现代化、智能化的航站楼是烟台机场综合保障能力的一次跨越,将以更加便捷、更加舒适的出行体验服务广大旅客,极大完善了烟台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为烟台跃升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二期工程转场启用仪式上,烟台机场党委书记、董事长吴红光这样介绍。

民航山东监管局局长于苍建也表示,烟台机场二期工程将更好地发挥民航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引领作用,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动力源。“民航山东监管局将支持烟台机场建设华东地区500万至1000万级的‘干支通、全网联’试点机场,支持烟台机场打造‘区域枢纽机场’,推动民航事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从蓬莱新机场再到二期投用,目前,烟台机场已与148个城市通航,国际和地区航点达到39个。不断“升维”的背后,机场始终都在解决一个问题:为城市交流和产业升级插上增值“翅膀”。

让“流量”变“留量”

马来西亚是烟台重要的贸易伙伴。2023年,烟台同马来西亚累计实现进出口218.5亿元。去年4月,以市领导带队的经贸团一行抵达马来西亚,开展精准对接和“敲门”招商,不断扩大国际合作“朋友圈”。

当年7月,烟台至吉隆坡直飞航线正式开通,这也是烟台机场首次开通马来西亚国际客运航线。

显然,以机场为“支点”,它已不再只是中转站,还是让“流量”变“留量”的超级场域。

今年5月,烟台机场又与日本名古屋中部机场举办战略合作推进会,共同商讨在客货主业发展、商业推广、人力资源开发与服务质量管理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促进两地经济社会发展,携手打造民航机场国际合作新样板。

7月,烟台恢复直飞东京客运航线,为胶东经济圈与东京都市圈搭建起一条高效便捷的空中桥梁。

从“运输枢纽”迈向“价值枢纽”,烟台机场积极参与这场空中“竞逐赛”,让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产业升级,实现集聚与平衡。

比如,烟台机场持续加密韩线航班,新开顺丰航空B757烟台至仁川航班,聚焦跨境电商出口旺季,每周执行5班。目前,每周飞往韩国的全货机达到23班,日、韩全货机每周共达33班,到韩国的货运量占全国的28%。

针对特色业务,烟台机场聚焦生鲜这一赛道,开展帝王蟹、海胆至仁川出口业务,韩国梭子蟹、海螺进口业务。同时,在第二届航空物流特色业务发展交流会上,同13家机场物流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樱桃航班”运输量再创新高,第12季“樱桃航班”共运输樱桃5465.9吨,同比增长16.1%。其中,货机架次、货机货量、总体货量均打破了历史纪录。

今年7月,法国凡尔赛建筑奖公布了2025年全球最美机场的获奖名单,烟台机场T2航站楼与法国马赛普罗旺斯机场、日本关西国际机场等六大全球顶尖机场共同荣获“全球最美机场”称号。

YMG全媒体记者 慕溯 通讯员 王侃 摄影报道

40年前,烟台跻身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行列,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征程。而如今,当人们审视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时,会发现其开放程度与机场的成长呈正相关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烟台经济总量从1988年突破百亿元、2002年突破千亿元,再到2023年突破万亿元。进出口总额从不足2.1亿元增长到4500多亿元,经济外向度达到45%。这期间,烟台机场于1999年实现货邮吞吐量超过1000吨,2004年首次实现年旅客吞吐量100万人次的突破,并于2019年一举突破年客流量千万大关,正式跨入大型机场行列。2024年,烟台机场全年货邮吞吐量达到7.8万吨,同比增长3.8%,创下了通航以来年货邮吞吐量的历史新高。

作为烟台重要的空中门户和对外交流窗口,烟台机场经历了从莱山到蓬莱,从军民两用到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山东省三大干线机场之一,跑道延伸、航站楼扩建、航班航线加密,每一次升级,都意味着枢纽功能、城市能级的跃升。这也意味着,机场对城市而言,早已不局限在临空经济领域,而成为带动区域发展、产业“起飞”的强劲引擎,带来一次次城市与世界的对话。

今年的夏秋季,烟台机场很热闹。

自8月11日起,烟台直飞榆林的暑期包机航班加密至天天航班,为胶东地区与西北地区架起了更加紧密的空中通道。在此之前,烟台机场已新开及恢复了忻州、吕梁、西宁等航线,加密了广州、哈尔滨、南京、银川等航线,并相继复航了香港和东京航线,开通了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2条入境旅游航线,全方位满足了暑期旅客的出行需求。

烟台机场夏秋航季航班计划从3月30日起执行,运营航线76条,通航点达到66个,这也为上半年在主业市场恢复上迈出坚实步伐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烟台机场累计完成航班起降4.8万架次,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564.8万人次。其中,保障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班2564架次,同比增长16.5%;运送国际及地区旅客28.8万人次,同比增长26.7%。

数字增长,是这座空港发展的直观注脚。让我们回到“0”的起点,去看看它的成长:

1984年,烟台成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当年10月8日,莱山机场正式开航,烟台民航事业正式启航,这成为烟台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也让投资者对烟台有了“第一印象”。

沸腾声下,蓝天之上,烟台机场用一组组数字划出一条条昂扬的“上行线”——

1987年9月,烟台机场扩建;

1988年7月5日复航,相继开通了烟台至广州、哈尔滨等20多条国内航线和烟台至韩国、日本等国际和地区航线;

1999年10月,货邮吞吐量超过1000吨,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004年开航20年后,首次实现年旅客吞吐量100万人次的突破;

5年后,2009年烟台机场首次保障大型宽体飞机运行,烟台也成为全国第7个、地级机场首个开通欧洲直达货运航班的城市。随后仅用4年,烟台机场再次实现百万跨越。

同样,极佳的区位优势,使烟台具备了发展国际贸易、先进制造、物流运输、休闲旅游等产业的开放环境,这为机场布局国内空网、展翼国际带来可能。

2010年,烟台成为山东首个开放第五航权的城市。这一突破,为烟台发展国际航空物流、打造胶东半岛乃至整个山东通往欧美货运“桥头堡”赢得了发展先机。受益于此,烟台机场开通国际货运航线和执行货班量不断增多,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排名遥遥领先。

两次“蜕变”再腾飞

交通能级,决定城市发展程度和未来发展高度。一直以来,烟台思路清晰:陆路积极融入山东地区乃至全国铁路网,海路致力于构建陆海空联运“大通道”,空中则依托机场建设,打造空中交通要道。

这也带来了烟台机场的两次“蜕变”。

2015年5月28日,烟台机场一夜转场,烟台蓬莱国际机场投用。“新机场”可以满足波音747等大型飞机的起降需求,2.6万平方米的货站,是当时山东省内机场中规模最大的。

空中黄金要道,在新机场的加持下“续航”: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且烟台跻身全省三大干线机场行列,优化了胶东半岛的区域航空布局,不仅有利于改变烟台的交通末端地位,还增强了烟台在全省和全国的竞争力。

2024年6月,烟台机场二期正式启用。新增33个近机位、6个值机岛、72个值机柜台、32条安检通道,汇集购物、餐饮、文化体验、商务展示等多种功能,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23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万吨的发展需求。

“这座现代化、智能化的航站楼是烟台机场综合保障能力的一次跨越,将以更加便捷、更加舒适的出行体验服务广大旅客,极大完善了烟台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为烟台跃升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二期工程转场启用仪式上,烟台机场党委书记、董事长吴红光这样介绍。

民航山东监管局局长于苍建也表示,烟台机场二期工程将更好地发挥民航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引领作用,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动力源。“民航山东监管局将支持烟台机场建设华东地区500万至1000万级的‘干支通、全网联’试点机场,支持烟台机场打造‘区域枢纽机场’,推动民航事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从蓬莱新机场再到二期投用,目前,烟台机场已与148个城市通航,国际和地区航点达到39个。不断“升维”的背后,机场始终都在解决一个问题:为城市交流和产业升级插上增值“翅膀”。

让“流量”变“留量”

马来西亚是烟台重要的贸易伙伴。2023年,烟台同马来西亚累计实现进出口218.5亿元。去年4月,以市领导带队的经贸团一行抵达马来西亚,开展精准对接和“敲门”招商,不断扩大国际合作“朋友圈”。

当年7月,烟台至吉隆坡直飞航线正式开通,这也是烟台机场首次开通马来西亚国际客运航线。

显然,以机场为“支点”,它已不再只是中转站,还是让“流量”变“留量”的超级场域。

今年5月,烟台机场又与日本名古屋中部机场举办战略合作推进会,共同商讨在客货主业发展、商业推广、人力资源开发与服务质量管理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促进两地经济社会发展,携手打造民航机场国际合作新样板。

7月,烟台恢复直飞东京客运航线,为胶东经济圈与东京都市圈搭建起一条高效便捷的空中桥梁。

从“运输枢纽”迈向“价值枢纽”,烟台机场积极参与这场空中“竞逐赛”,让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产业升级,实现集聚与平衡。

比如,烟台机场持续加密韩线航班,新开顺丰航空B757烟台至仁川航班,聚焦跨境电商出口旺季,每周执行5班。目前,每周飞往韩国的全货机达到23班,日、韩全货机每周共达33班,到韩国的货运量占全国的28%。

针对特色业务,烟台机场聚焦生鲜这一赛道,开展帝王蟹、海胆至仁川出口业务,韩国梭子蟹、海螺进口业务。同时,在第二届航空物流特色业务发展交流会上,同13家机场物流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樱桃航班”运输量再创新高,第12季“樱桃航班”共运输樱桃5465.9吨,同比增长16.1%。其中,货机架次、货机货量、总体货量均打破了历史纪录。

今年7月,法国凡尔赛建筑奖公布了2025年全球最美机场的获奖名单,烟台机场T2航站楼与法国马赛普罗旺斯机场、日本关西国际机场等六大全球顶尖机场共同荣获“全球最美机场”称号。

YMG全媒体记者 慕溯 通讯员 王侃 摄影报道

责编:王修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