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看联播 | 太行农家院里藏着“民族的号筒”
在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马兰村,有一座看似寻常的农家小院,却是抗日烽火岁月里响彻晋察冀根据地的“民族的号筒”——《晋察冀日报》的坚守之所。
如今在这座狭窄的小院里,机房、排字印刷室、电讯收发室等展陈,再现了80多年前《晋察冀日报》办报的历史情景。
阜平县马兰村党支部委员梁林江:“这是报社给马兰的公证状,他们借老百姓的钉子、借老百姓的木头、借老百姓所用的东西都有一个记载,等到报社撤离的时候,又把这些东西还给老百姓。”
1939年冬,邓拓带领报社进驻这座小院。他们“一手握笔、一手持枪”,用八匹骡子驮着铅块和印刷机在枪林弹雨中穿梭转移,硬是在游击战中立下“三千字内著文章”的铁律。在根据地抗战最艰难的日子里,狼牙山五壮士、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雁翎队等一篇篇新闻报道从这里发出,如同射向敌人的子弹,点燃了抗战军民的斗志。
河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教授张同乐:“在鼓舞人民抗战,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这个过程当中,《晋察冀日报》是宣传武器也是精神武器。”
自然,这份报纸也成了日寇的眼中钉。1943年深秋,日寇包围马兰村,为了保护报社人员和机器,19位村民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阜平县马兰村党支部委员梁林江:“鬼子把老百姓关到地窖里,用这些烧红的木炭往地窖里灌,折磨他们,让他们说。但是没有一个老百姓去说,最后残酷地杀害了19位村民。”
河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教授张同乐:“八路军和老百姓是鱼水关系,正是这样一种人民战争,是我们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伟大的抗战精神,实际上在普普通通的这些山区小院当中孕育诞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