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新西藏|海拔4500米上的“吸氧医生”:背着制氧机保持头脑清醒,守护高原新生儿
那曲,地处西藏自治区北部,它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地级市。其中,那曲市人民医院也是全国海拔最高的三甲综合医院。在这所海拔4500余米的医院里,NICU主任田聪亮每天背着便携式制氧机查房、手术,成为了医院一道特殊的风景。
那曲市人民医院是辽宁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对口支援的医院。作为第七批“组团式”医疗援藏专家,田聪亮也是那曲市人民医院第一位新生儿科专家。
包括田聪亮在内,近十年来,7批次131人次援藏专家接力奋战,帮助“世界海拔最高三甲综合性医院”实现293项技术突破,同时通过“送出去”培养225名本土医疗骨干,让50多万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背着便携式制氧机的田聪亮和医务人员们讨论新生儿病情
吸氧2720个小时 百台手术背后的“高原奇迹”
7月18日一早,带着便携式制氧机的医生田聪亮来到那曲市人民医院。作为该医院NICU主任,他是第7批“组团式”医疗援藏专家,也是那曲市人民医院第一位新生儿科专家。
在医院里,经常看到田聪亮带着自费买来的制氧机工作。他从去年3月份来到这里,经常是一边吸氧,一边查房、写病历、做手术。制氧机的数据显示,机器运行时间长达2720个小时。而援藏一年多来,这位“吸氧医生”带着制氧机已做了约100台手术。
之所以佩戴制氧机,田聪亮解释称,“那曲的环境缺氧,会让大脑反应变慢。而抢救过程争分夺秒,需要在电光石火间作出医疗决策。”
今年上半年,一位出生仅1000克的新生儿在那曲市人民医院出生。“所有新生儿疾病,他都得了一遍。小孩上了62天的有创呼吸机,输了14次血,至少输了140毫升血,相当于把他身上的血换了快两遍了。”田聪亮和其他科室医生会诊,对婴儿采取了多重治疗,今年6月份,这名婴儿顺利出院。

“吸氧医生”田聪亮查看新生儿病情
除了实打实的手术,田聪亮更多开展的“传帮带”是在病床旁进行的,“需要结合每一个小孩的具体情况,来对当地医生们讲解。同时,还有不定期的讲座开展。”
田聪亮到医院后,发现新生儿呼吸机放在医院库房,而这里的新生儿患者使用的呼吸机是儿童或成人呼吸机,“其实这两类呼吸机都不太适合新生儿,新生儿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和成人不同,对精密度要求也更高。”
“随着新生儿呼吸机的更换使用,也让这里的医生们对于新生儿呼吸机的参数和用法更加熟悉。”田聪亮表示。
“组团式”援藏十年 也让本土医生“送出去”
近十年来,针对那曲市人民医院,国家先后选派了7批次131人次医疗援藏专家、2批次19人次柔性援藏专家,培育了本土医疗技术人才225人,实现293项新技术新项目和多例疑难危重手术及“大病”157种、“中病”618种的突破,为那曲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对医院来说,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帮助下,创出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胸痛中心等,突破性打造了最高海拔的重症医学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等,实现了那曲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零突破”。

“目前,第8批医疗援藏专家刚到那曲,涉及内科、外科等,实现了医院科室全覆盖。”那曲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尼玛欧珠介绍。
这两天,来自辽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妇产科专家作为援藏力量,来到那曲。短暂休整后,妇产科专家就将作为重要力量投入医疗援藏事业。
“随着援藏医生一批批的到来,一是我们的早教班逐渐规范,二是对我们手术指导和诊疗技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针对危重症病人,援藏医生从诊断治疗到术中检测,再到诊疗方案,都有很好的带教。现在面对危重症病人,我们每一位医生和护士都能得心应手地处理。”那曲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刘丽丽介绍,不仅是援藏专家“走进来”,那曲本土的医疗人才也在“送出去”。
“我们本土的医疗人才也会到外面去培训、学习,像是辽宁、上海、四川等。我们的妇产科副主任次丹央宗就前往了四川成都的医院学习交流。”刘丽丽表示。
红星新闻记者 颜雪
编辑 于曼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