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闲暇 太原市民游客漫步晋祠古建园林间,赏花赏树赏古赏心悦目
晋阳夏日长,晋祠千年青。假期闲暇,市民游客漫步晋祠古建园林间,赏花赏树赏古赏心悦目。古祠韵浓,尽展锦绣太原风华。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晋祠文物保护成果,打造了文物保护的太原实践,是太原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的具体体现。
我市的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在文旅融合发展、科技赋能创新、文物生态治理和红色基因传承上形成矩阵。太原市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案例,入选中国改革典型案例。
保护为基 共享为旨
自西周肇始,跨越三千年时光长河,晋祠以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鲜活注脚。
晋祠文化遗产价值独特,是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木构建筑类型齐全、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现保存有北宋以来各式各类古建筑98座,彩塑114尊,壁画15组907.2平方米,楹联匾额219块(副),碑碣石刻444通,铁质文物19尊,古树名木122株,其中千年以上的有29株。
晋祠珍贵的文化遗产,历经千载风采如昨,正是文保工作对文化根脉的坚守,让这里的每一处古迹、每一件藏品,都在岁月流转中依旧光彩夺目,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晋祠文物保护利用,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秉承以保护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传承为目标、以共享为宗旨的理念,实现三个转变:由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文物单体保护向文物单体保护与群体保护并重转变,由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保护与赋存环境保护和系统性保护并重转变,构建起集预防性保护、科学维护、数字化创新、全民参与于一体的全链条文物保护体系。
以千年建筑为文明骨骼,以山水园林为生态肌理,晋祠通过整体性保护,筑牢山水环抱的生态文化基底,系统性存续全要素基因链,既保全古建筑原样,体现古建筑应该有的样子,也维护古建与自然共呼吸的生态智慧,铸就“见物见人见精神”的活态传承范本。
古建筑彩绘修复,最小干预,存续原貌。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皇家祭祀园林,晋祠建筑工艺精湛,木构件及附着其上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匠人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古建彩绘的保护与修复,充满挑战,要修旧如旧,保持原汁原味,这就涉及到文物保护学、材料科学、艺术史和现代技术的复杂平衡。比如水镜台的保护修复,坚持“最小干预、最大存真”,通过数字化建档、传统工艺复原与现代科技融合等手段,完整保留了彩绘的材料特性、工艺特征及历史信息,为同类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
系统保护 最小干预
预防性保护体系,环境调控,减少干预。
圣母殿是晋祠主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是我国宋代建筑代表作。前廊中的8根木雕盘龙柱,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鳞片层层,须发根根。作为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项目在山西的唯一试点单位,晋祠注重对以圣母殿为代表的宋元以来的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创新构建“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日常维护”三位一体预防性保护体系。以对文物本体干预越少越好的原则,对文物建筑动态养护,侧重小修小补,通过改变周边来改善文物保藏环境,实现建筑的长期保存。
新科技赋能文物保护,智能监测,健康评估。
在文物保护领域引入科技手段,是解决传统保护方法局限性的关键路径。晋祠完成了80%以上古建筑、重要碑碣、壁画的数字化采集,完善晋祠文物信息数字档案资料库,建立数字模型,留存文物原始数据,建立健康评估模型,通过监测提取各类数据综合分析,精细化捕捉文物病害情况,以便及时保护。
圣母殿鉴古法映今辉,生态为基,文脉永续。
晋祠圣母殿,是中国现存宋代建筑的实物典范,更是验证北宋官修建筑典范《营造法式》的实物证据。梁架采用“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的形式,是中国现存唯一完全符合《营造法式》中“殿堂式构架”的实例;单槽副阶周匝,即四周围廊的设计,是《营造法式》记载的典型做法;殿内减少16根内柱,既扩大空间又符合《营造法式》中“减柱营造法”的灵活性要求;斗拱规制严格遵循《营造法式》规范;全殿采用榫卯连接,符合《营造法式》中“木构柔性连接”的抗震理念。
圣母殿保护,通过加固护坡、恢复周边原生植被、生态治理等,推动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赋存环境整体保护转变;逐步恢复晋祠内八景,难老泉复流,发掘和传承晋祠传统民俗文化,由文物单体保护向系统性保护转变。
文物活起来 太原锦绣生
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太原市文物保护利用传承水平全面提升。
保护第一。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政府年度考评体系,提升保护利用水平。2024年,启动全市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形成我市碑刻、彩塑、壁画基础数据库,文物资源底数更清。推进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档升级(一期)工程建设,科学保护镇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历史遗存。
加强管理。全国率先出台博物馆领域地方性法规《太原市博物馆促进条例》,率先出台非国有和行业博物馆市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全国第一部类博物馆培育发展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事业。作为试点城市,省内率先出台《太原市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制度试点实施办法(试行)》,促进文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挖掘价值。文化赋能文旅融合,擦亮晋祠天龙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金字招牌,推出文物游径线路,举办晋祠国风文化节等惠民活动,丰富民众参观体验。革命文物活化利用,申报认定我省革命文物、红色文化遗址名录,聚焦红色教育和国情教育基地,深化省校合作。
有效利用。中宣部“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走进埃及、希腊交流互鉴。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以数字化技术打造多个沉浸式体验场景,开启博物馆奇妙之旅,博物馆之城建设初具规模,全市博物馆总数达106座,每5.1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
让文物活起来。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牵头打造黄河寻根问祖、中国石窟寺、万里茶道国保单位“三个文化联盟”,我市发起的黄河文化保护利用联盟“朋友圈”不断扩大。融入“一带一路”,发出太原声音。凝聚合力释放古建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开放玉堂春等“小而精”“专而美”的特色专题博物馆。
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伟表示,太原市文物系统坚持考古为基、学术为本,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预防性保护、实时监测、日常养护相结合,以常态化养护杜绝破坏性修缮,最小化干预,最大限度保持文物本体原状和周边原生态,同时,运用现代科技进行数字化采集,为文物生命力延续及未来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太原日报 记者 陈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