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 看发展 | 聚力“三区一城市” 奏响县域经济发展最强音

聚力“三区一城市” 奏响县域经济发展最强音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胥富春
陇东大地,春潮涌动。作为甘肃开放开发的“东大门”,我市正以“三区一城市”建设为引擎,在陕甘宁三省交汇处勾勒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大关,达722.77亿元,增速5.4%,4个县区GDP跻身“百亿俱乐部”,一幅产业兴、城乡美、民生优的发展图景正徐徐展开。
在我市城乡,处处可见产业集群崛起的火热场景:华亭矿区煤电产业延链增效,崇信工业园区纸制品生产线开足马力,崆峒山景区游客如织……这座因“路”而兴、因“业”而盛的陇东重镇,正以全产业链思维重塑县域经济版图。
作为全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我市依托黄陇基地650亿吨煤炭资源储量,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链为主抓手,上游煤炭开采建成煤矿企业14户、生产矿井23对,核定产能3138万吨,占全省煤炭产能的37.6%。中游煤电联营建成火电企业4户,装机容量613万千瓦,占全省的24.7%。下游煤化联产集中打造华亭、灵台两个化工园区,已建成60万吨煤制甲醇和20万吨聚丙烯项目,随着一批煤化工项目的相继建设,全市煤炭资源开发向燃料原料并重转型,向高端化精细化延伸。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煤电产业产值占比超40%,绿色建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产值增速达15%。
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这两张“国字号”名片撑起了西部现代精品农业的脊梁。静宁县优质苹果面积稳定在151万亩,年产量260万吨,“静宁苹果”品牌价值180.86亿元,成为首个入选欧盟地理标志保护的中国苹果品牌;平凉红牛饲养量达106万头,直供国家运动员餐桌和港澳市场,品牌价值223亿元,6项团体标准在北京发布。庄浪县建成全省首个马铃薯原原种“雾培法”基地,“庄薯3号”成为全国四大主粮化推广品种之一;泾川县设施蔬菜、灵台县肉牛育肥基地等项目投产,全市牛果产业对一产贡献率达65%以上。
平凉机场立项批复,平庆铁路、宝中二线等工程加速推进,“铁机路”立体交通网即将成型,彻底改写“陇东旱码头”的交通格局。崇信县坚持将群众的“幸福清单”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责任清单”,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体育公园修建、路面铺油、马路砖更换等项目165项,无障碍设施实现了全覆盖,安装智能充电桩1770个,新建生态停车场9个,建成停车泊位5860个,在小区院落、街巷设置停车区15处,解决了“飞线充电”、乱停乱放等问题,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抓建省市级和美乡村60个,建成乡村建设示范村48个。新建自然村(组)硬化路200公里,完成农房抗震设防改造861户,1420户生态及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搬入新居。改造自来水入户设施2570户、清洁取暖2493户、户厕1.5万座。邮政快递服务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全市聚焦营商环境“全省一流”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多证合一”“证照分离”“证照联办”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实行“容缺+承诺制”受理,企业投资备案类项目24小时“即来即办、秒批秒办”;在政务大厅,“大综窗”改革让群众“只进一门、一网通办”;在各区县,“包抓联”“六必访”机制让企业诉求“不过夜”……一系列改革举措正转化为发展实效。
全市7个省级工业园区实现县县全覆盖,平凉工业园区跻身“中国省级开发区发展潜力百强”,全市建成标准化厂房50多万平方米,工业电价低至0.45元/度,蒸汽、用水等要素成本优势明显。2024年,全市新签约项目292个,引进“三类500强”企业10户,省外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39%,“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成效显著。
“免申即享”政策直达、“政企面对面”会商机制常态化运行,2024年减免退缓税费4.7亿元,新增市场主体1.69万户。城市信用监测评价连续3个月居西部首位,“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入选全国典型案例,“诚信平凉”品牌成为投资兴业的“金招牌”。
民生提质 书写幸福生活“新篇章”
发展的温度,藏在民生清单里。我市将83.6%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交出了一份温暖人心的答卷。3.14万人稳定消除返贫风险,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定点帮扶持续深化,防返贫监测网络织密筑牢。庄浪县、静宁县荣获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考核第一等次,庄浪县位列全国160个重点帮扶县第3名。
丨编辑丨韩 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