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整版关注:吉林长春创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来到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了解社区党建、基层治理、为民服务工作情况,对他们创建的“四级”社区党建网络体系和“三长”社区管理体系表示肯定。在依托长山花园社区创建的吉林长春社区干部学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坚强保证。
“7号楼卧床的李大爷近期送两顿饭”“社区食堂菜单再加一道软乎菜”,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长山花园社区网格长王丽君的手机备忘录写满此类待办事项。
年轻的王丽君,是“时代楷模”、长山花园社区党委第一书记吴亚琴手把手带出的新一代网格长。她延续了吴亚琴“居民就是我亲人”理念,每天都为了一些“家长里短”穿梭于小区,乐此不疲。她不是一个人——在这里,总能看到一群和王丽君一样身着红色马甲的社区工作者奔忙的身影。
“5年前,总书记到我们社区考察,令我们备受鼓舞、感恩奋进。今天,我可以自豪地向总书记报告,居民生活越过越红火了!”吴亚琴的话音一如既往的“敞亮”。她说,让党组织成为基层治理的“主心骨”,是长山花园社区高质量发展的法宝。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长山花园社区,了解社区党建、基层治理、为民服务工作情况,对他们创建的“四级”社区党建网络体系和“三长”社区管理体系表示肯定。在依托长山花园社区创建的吉林长春社区干部学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坚强保证。
一个个细节,令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至今难以忘怀;一句句嘱托,为长春基层治理指明了方向。
“党组织扎根了,人心才能聚拢”
“哗啦——”
端午节小长假第二天,中午,长山花园社区还沉浸在假日的闲适中,7栋5门的下水管却很“不给面儿”地爆了。
这事儿放在一般居民楼里,或许没什么大不了。可长山花园建筑年头久,管道是老布局,一户漏水,整条管线涉及的住户都得配合修。
脏水倒灌进一楼厕所,急坏了住户张婶,她踩着污水急拨网格长电话:“小丽啊,这节可咋过!”
“婶儿啊,您别愁!这事儿不难办,我马上问。”虽知节假日联系一单元的住户修水管比平时麻烦些,接到电话的王丽君却并不愁。对社区的了解,让她心里迅速有了谱儿——
先修水管。人都不必搁外边儿找,一个电话打给社区“四小服务队”,不要一刻钟,懂水暖维修的居民志愿者老陈已拎着工具出现在楼道。
再联系居民。5门右侧从上到下6层,她知道只有3户住着人。“姐,我知道您家管道没坏,但咱这水管6层共用的。今儿你摊钱修了他的,明儿他也摊钱修您的嘛。”挨个做工作,均摊维修费。不一会儿,在居民的高度配合下,200元维修费凑齐了。
天刚擦黑,这场在邻里街坊中打响的“极速动员”成功收官。从污水横流到恢复如初,不过8小时。“平时工作做到位了,大家信任我,也信任邻居。”王丽君说。
信任,不是凭空而来。长山花园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有居民3100户、近7000人,曾是被物业弃管的“大麻烦”,下岗失业人员多、流动人口多,有稳定收入人员少。“人心散、矛盾多,治理难度大”,怎么办?
2002年寒冬,时任社区党委书记的吴亚琴带着老党员站了出来。社区党委在全省率先一次性接收194名退休党员回归社区管理,构建起“社区党委—楼栋党支部—单元党小组—党员家庭户”的四级组织体系。“党组织扎根了,人心才能聚拢!”吴亚琴在党员大会上斩钉截铁。
“吴亚琴特别注意发挥社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每当社区或社区居民遇到困难时,她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其他党员干部也奋勇争先。可以说,党员就是服务群众、社区治理的绝对主力。”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田毅鹏如此评价。
党员带头,居民自己管自己。长山花园社区党委组织居民践行“四步议事工作法”,社区党委提议、社区“两委”商议、党员和居民代表审议、社区公示决议,小区的事儿由“为民做主”变为“由民做主”。针对小区供暖差等物业服务问题,社区成立“居民事务志愿服务站”,自主管理物业;组建法律援助、家教服务、家电维修等12个特色志愿服务队,注册的志愿者800多人……在居民“主人翁”的精心管理下,小区的治理困局被有效破解。
79岁的史方锦曾是长山花园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带头人。“我退休第二天吴亚琴就提议让我参加社区义务巡逻,咱自己家的事,当然要干!”这些年,史方锦带领义务巡逻队及时处理了很多突发情况。“现在谁家一有事,大家都争着上前帮忙,社区其乐融融。”长山花园社区党委书记王景瑶说。
作用发挥在党员,根基力量在群众,关键钥匙在信任。社区活动室墙上挂着社区工作法,其中一条十分醒目:“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众人商量。”
社区服务打个样,街坊邻里搭把手
从被物业弃管的“龙须沟”,到今天的“幸福苑”,长山花园用23年印证一个道理:当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当家人”,老旧小区也能焕发新机。
那么,这套工作思路在其他社区管不管用?几公里外的绿园区青年路街道银融社区,也在十余年的摸索中,形成了与长山花园殊途同归的治理逻辑。
“党建引领‘三长’(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联动?这种子我们十多年前就埋下了!”银融社区党委书记陈春梅笑着说。2010年,单位撤管后小区出现物业管理“真空”,服务治理的缺口,只能由社区党委顶上。
可人从哪来?社区干部就那么几个人。
于是,银融社区就探索出将十个小区划分为“责任田”,每块“田”建党支部、树“中心户”的模式,让老党员、志愿者成为社区的“眼睛”和“耳朵”。
“那时候空口白牙使唤人家!一点福利没有,就靠感情,靠俺们社区干部‘刷脸’!”陈春梅拿出一摞泛黄的信息册,上面明显是几代社区工作者留下的、不同年代的笔记。
“你看见这几册信息卡不?哪户住着什么人,是我们挨家挨户‘敲’开了门‘抠’出来的。小区有多少个井盖,都是我们一步步‘数’出来的!”陈春梅回忆,25岁的她初到社区,面对十个被“弃管”的老旧单位宿舍小区,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团队“搂家底”。
揣着自制的信息采集卡,从家庭收入到家里人有啥特长爱好,甚至小区里“每一个下水井盖、自来水井、弱电井、墙、路灯杆、电线杆、泵房、树”的位置,社区干部都摸得门儿清。
也正是这份用敲开门“抠”出来的信任,成了社区凝聚居民最硬的底气。2020年长春市正式推行“三长”机制时,银融社区能“一夜之间”拉起343人的队伍并高效运转,靠的就是这十几年的“人情积累”。
“这支队伍不是‘揪’出来的,是在日常管理里‘长’出来的!老同志干不动了,他会帮你物色接班人,一年年就这么续上了。”楼栋长郑涛大叔是武警小区的热心人,他常挂在嘴边的是:“我只要有一把力气,就要接着干,这小区还得有人管!”
以社区服务为引,共治共享的阵线越拉越广。2016年,陈春梅在外培训归来,带回一个新想法:“社区满足不了专业需求,咱得找人!”她把社区后面空置的400平方米锅炉房盘活了,引入社会力量运营“融邻中心”,合作模式很实在:“社区提供地方,老百姓的需求清单我给对方,他们整合商超、餐饮、医疗等资源提供专业服务,并将20%利润注入社区基金反哺治理。”十元一荤一素的社区食堂、专业文体培训、便捷商超等入驻后,服务与资金实现了良性循环。
据了解,近年来,长春坚持把居民小区作为基层治理的重心和“撬点”,持续推进街道社区党建联建共建,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政策、资源、力量向居民小区延伸拓展。
一子落而满盘活。随着党建联建共建项目火热开展,长春目前已建设市级“幸福小区”140个,建成社区食堂、医馆、驿站、学堂等1169所,选配居民日常“三长”16.2万余人,引导3300多名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担任“流动网格员”,构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
以“合作伙伴”为媒,做大社区治理朋友圈
在长春市南关区富裕街道环城社区的惠民活动日,步入全心驿党群服务中心,便能看到活动区域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居民。一旁的电子屏正滚动着六月的活动表:6月10日,小海豚计划防溺水公益课,授课人:小区游泳馆;6月25日“巧手匠心·邻里共赏”,本月参加活动居民携带作品展示,交流手工技巧,授课人:社区居民……
“凑够十把就开磨!”走廊尽头的吆喝声砸过来,走上前去,只见“社区合作伙伴”徐维生已经拿水浇着磨刀石,摩拳擦掌。这位原本在企业做技工的师傅,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因为会磨菜刀,摇身一变成了社区的“明星合作伙伴”。一把5元的磨刀服务,让他的摊位前总是排着长队。排队等磨刀的老周对调研组感慨:“这是咱真正需要的便民服务!”
看似平常的场景,正是环城社区基层治理“做大朋友圈”的生动写照。
环城社区位于长春的新中心区域,居民文化素质高、幸福指数期望高,维权意识、参与基层治理能力强。“这既是辖区内社会治理工作的优势所在,也对提升治理质效提出更高要求。”富裕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羽说,街道的破题思路是高质量打造一刻钟党群服务圈,资源联动、力量聚合,进一步激发各类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以空间置换资源,吸引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爱心商家、社会组织、爱心个人等社区成员入驻服务,再通过‘合伙伙伴’的收益反哺、资金注入、联合共建等方式提高社区造血功能,实现由嵌入式服务向商服互嵌式服务转变。”环城社区党委书记刘洋介绍。
为破解“长效资源整合难”的困局,富裕街道在“精治富裕”小程序推出了积分兑换机制。
“我上周用积分换了顿幸福餐厅的免费午餐。我特骄傲地对女儿说,这是爸爸给邻居开了节法律课换来的!”居民王律师笑着说。理发店老板李姐也尝到了甜头:“成为‘合作伙伴’后,居民可以用积分来我店里理发,我不仅赚吆喝,还赚积分兑换经营上的优惠,这买卖太值了!”
小商家成为“社区合作伙伴”,能获得稳定客源和社区宣传;居民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积累积分,可以兑换餐饮、生活服务;社区则实现了资源整合,盘活了辖区业态。“以前商家觉得参与社区活动就是白干活,现在都抢着报名。”刘洋欣然说道。
社区在辖区里“挖宝”,众多“隐藏高手”纷纷被发掘出来,凝聚了一批有热心、有手艺的社会力量为辖区居民免费提供义诊、手工面点烘焙培训、艺术插花等公益活动,使社区活动更加多元。目前,环城社区共吸纳42个“社区合作伙伴”,开展各类活动100余场。
但引入合作伙伴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这些新朋友持续为社区注入活力?社区党委的高品质服务很关键。
刘洋在调研中发现,社区合作伙伴、某老年大学开展活动时有师资成本高的苦恼:老师来一趟郊区授课,半天只能讲一堂课,300元课酬中一半是交通补贴;而隔壁培训机构的孩子们同样缺师资。
“老年大学和少儿培训能否共用老师?上午教老人,下午教孩子,老师跑一趟上两堂课。”刘洋把两家负责人请到社区商议。通过课程时间整合,单次教学成本从300元降至200元,运营压力骤减。
“不能把成本转嫁给居民,必须通过共享资源来优化服务。”刘洋说,基层治理需用精细治理回应居民新期盼,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近年来,长春市不少社区着力解决社区治理资源不足、专业性不强、服务品质不高的问题,创新出‘党建联建项目’‘书记一号工程’等新型协作机制,有效打破了社区治理和服务群众工作只能由政府单向供给的传统模式,提高了服务群众社会化、专业化水平。”长春市委组织部有关处室负责人表示。
经验与启示
社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许多如长山花园一样的基层社区,从自身实际出发,先行先试、探索实践,推动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社会共治、人才支撑的基层治理结构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探索了可贵的创新样本。
坚持高位统筹,以高质量党建带动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创造性开展基层党建工作,以党建引领基层自治,提高社区治理效能。首先,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推进社区、网格和居民小区党组织建设,加强各类党群服务中心(站)体系化建设,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让群众一出门就能找到组织。其次,加强系统规划、统一部署,形成“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各类组织协同治理机制,打破部门壁垒、条块分割。帮助社区党组织实现上下衔接、左右联动,将治理和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群众的身边。最后,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形成“引领力和凝聚力”。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访民情”“解民忧”,发挥“领头雁”作用,提升服务群众、化解矛盾、应急处理等能力,推动群众诉求发现在一线、解决在一线。鼓励党员同志明标识、亮身份、定责任。
坚持居民自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基层治理强调治理不是单向的机械管理,而是共建共治共享的互动过程,发挥居民的主体性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提高认识,转换观点。通过楼组党建、社区公约、文化品牌建设,让居民认识到自己是社区的定义者、决策者、执行者和受益者。发挥主体性,开展共建。以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如停车难、邻里矛盾、老年人的养老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等为切入点,提高居民参与意愿,“用群众的办法解决群众的问题”。创新方法,完善机制。通过议事会、恳谈会、线上协商平台等载体,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常态化路径。
坚持社会共治,形成多元互嵌的立体化基层治理空间格局。推动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其实现途径是立体化协同治理。一方面,建好党建工作联盟,破解共管共治不足难题。许多社区通过吸纳域内外单位成立“党建工作联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解决社区治理难题,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社区治理水平提升。另一方面,多元主体联动。通过交叉任职、资源置换、利益链接、风险共担等方式构建主体互嵌式协同。积极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联动作用。通过引进和培育社会组织,发挥社会工作者专业优势,为居民提供更加专业、精准的服务。
坚持人才促治,打造专职专业的基层治理“生力军”。以职业化为基础、以专业化为方向,打造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是推进社区基层治理持续化常态化发展的保障。提升社区工作者职业化水平。建立逐级晋升工作机制,同步完善考核、培训、退出等机制,避免“干好干坏一个样”,真正让社区工作者有身份、有待遇、有发展。提升社区工作者专业化水平,培育更多“社区明白人”和“治理带头人”等,针对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提供更有价值的专业意见。开展城市基层干部大培训。联合高校、机关等单位,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有效提升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本报记者李丹阳、任爽,本报见习记者张楠,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石瑛)
来源:光明日报
初审: 熊一黎
复审: 曲翱
终审: 陈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