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的“有机生长”①丨创新之城 山城向“新”而生
开栏语:
7月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8月18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提出,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即日起,第1眼TV-华龙网推出系列报道《人民城市的“有机生长”》,多路记者围绕加快打造创新之城、宜居之城、美丽之城、韧性之城、文明之城、智慧之城,深度解码重庆如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重庆。资料图
机器狗“哮天”、智能电动露营车、机器人摄影师等多种“重庆造”智能装备引关注;新能源及储能产业、软件信息服务业、AI及机器人产业产值分别增长了40.3%、18.3%、17.2%;“四链融合”“四侧协同”催生蓬勃动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稳居全国第七、西部第一……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全面培育创新开放富有活力的城市发展新动能。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重庆锚定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书写西部创新高地建设的新篇章。

四足机器狗。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梁浩楠 摄
生态“新” 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强化创新制胜全力塑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以创新生态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是建设创新之城的重要内容之一。
前不久,以“新质共享、创新共赢”为主题的科创“新势力”企业重庆行活动举行。现场,103家科创“新势力”企业携184件创新产品亮相,其中“重庆造”不在少数,引得创投、供应链企业代表频频驻足。
在智能C端展区内,恒之未来的首款高动态AI仿生智能机器狗哮天Sirius亮相。恒之未来联创负责人康啸虎介绍,这款产品不仅具备极高的情感互动能力,而且能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互动体验。
本次活动不仅展示成果,更搭建平台:吸引125家金融机构为50个硬科技项目路演,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高效对接;启动面向全球的2025明月湖硬科技创业者大赛;重庆代表性成熟科创企业、供应链企业与招商部门积极对接参展企业,共谋合作落地。
“这场盛会是创新资源要素的高效聚合,更是重庆科创生态的生动缩影。”主办方介绍。XbotPark机器人基地创始人李泽湘感触尤深,新工科教育、孵化、科创人才培养机制体制一体化的生态系统,已经在重庆完美生根、开花、结果。
以高质量科技活动聚集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生态,培养创新动能。近年来,重庆以产业创新为牵引,以企业服务为切口,加强政府侧、社会侧、产业侧、企业侧“四侧协同”,营造新质生产力成长沃土。
2024年10月,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重庆市科学技术局联合印发《重庆市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方案(2024—2027年)》,明确到2027年将建成30个以上产业创新综合体——17个由科技企业主导,13个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牵头。它们是产业技术攻关的主力军,也是创新资源配置的枢纽站,更是产业创新活动的服务器。
为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重庆还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科创共享工厂等平台相继建成。依托研究院经济模式,重庆累计转化科技成果2001项,孵化企业633家;明月湖科创基地“教育+人才+科创+产业”的创新生态,成功培育29家初创企业。
截至目前,重庆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738家,“小巨人”企业31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6家。今年上半年,新能源及储能产业、软件信息服务业、AI及机器人产业产值分别增长了40.3%、18.3%、17.2%,新质生产力正加速成长为发展新引擎。
值得一提的是,近五年,重庆还实现了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市级以上科创平台基地数量、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数量、研发人员总量、技术合同成交额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7个方面不同程度倍增,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国第7位,连续6年保持西部第一。
积极培育创新生态,以城市软实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未来,重庆将聚焦提升城市创新策源动能和市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全方位植入城市内核,全力做好科、产、城、人、文一流创新生态这篇“大文章”。

科创“新势力”企业重庆行活动现场展示的“硬科技”产品。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梁浩楠 摄
改革“新” 开放之潮澎湃城市动能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深化改革攻坚不断提升内陆开放综合枢纽服务能级。
开放广度决定发展空间,改革深度激活创新动能。重庆的开放步伐,始终与改革创新同频共振。
近年来,重庆与四川充分发挥川渝高竹新区等10个川渝毗邻合作功能平台作用,先行先试加强改革探索。
以川渝高竹新区为例,新区实行“成本就低不就高、政策就高不就低”原则,工商业用电价格四川比重庆低一些,新区企业就执行四川标准,以及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成立全国首个跨省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川渝人才职称评价基本实现互认等。如今,两地4批次355项政务服务事项已实现“川渝通办”,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标杆。

川渝高竹新区。受访单位供图
在开放的舞台上,重庆同样表现亮眼。
今年7月,第一届“一带一路”华侨华人合作发展大会在渝举行,吸引了110余个国家的500余名华侨华人代表齐聚重庆,共享机遇,共谋合作。
本次大会签约项目66个、金额437.9亿元,为重庆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其中,签约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项目16个,金额187亿元,占比超四成,将有力助推重庆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比如,顺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沙坪坝区政府签订的“半导体封装制造与协同创新基地项目”,将打造西南地区晶圆级先进封装、存储及研发中心,助力半导体产业升级。
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到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搭建西洽会、智博会等对外交流平台,再到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集聚区、推动开放产业提质增效,以及构建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重庆持续推动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建设取得突破,助力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
作为内陆开放门户,重庆还坐拥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两大贸易动脉,以通道带物流、以物流促经贸、以经贸兴产业,打造内陆开放“主战场”。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以铁海联运、国际铁路联运、跨境公路班车三种主要运输方式运输货物箱量达15.46万标箱,同比增长28%;货值283.32亿元、同比增长22%。
此外,截至今年4月,累计有322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重庆,分布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等多个产业领域,形成重庆外向型产业“骨干力量”。

西永综保区。受访单位供图
城市“新” 产城乡融合变创新舞台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要以城市更新为抓手着力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每到傍晚,嘉陵江畔微风徐徐,李子坝片区的滨江步道上,市民悠闲散步,孩童嬉戏打闹。

李子坝。资料图
改造之前,这里是布满碎石的滩涂;如今,绿树成荫间新设了观景平台和下江步道,原本闲置的桥下空间也被改造成了专业的篮球场、羽毛球场地。
“以前想打篮球,要开车半小时去专业的体育馆,现在步行10分钟就能打球。”谈及改造后的体验,市民韩先生称,打完球还能在滨江上吹吹江风,特别惬意。
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重塑,更是点燃活力的引信。
在沙坪坝区,嘉陵湾城市功能品质提升项目,将原鸽牌线缆厂更新改造为重庆大学设计创意产业园,新增就业人数900余人,贡献税收超过1.6亿元;
在渝中区,大礼堂片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项目更新改造3.5万方小微商业载体,形成集社区商业、物流配送、网络直播于一体的跨境电商消费聚集区……

渝中区大礼堂片区。资料图
这些城市更新项目,不仅盘活了存量空间,更重塑了创新氛围。
为充分激活城市更新的“创新力”,重庆还以“设计赋能产城乡融合提升”为主题的创都理念,推动“工业设计”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就业质量,“工程设计”赋能城市更新提升、改善人居环境,“时尚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提高生活品质。
如今,全市具有与设计相关的产业园区、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等载体300多个,设计企业5万余家,从业人员超50万人,全市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
山水相拥,创新为帆。从科创生态之“新”,到改革开放之“新”,再到城市空间之“新”,重庆的创新故事正在续写。
未来,随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建设,以及城市生活品质不断提升,这座“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城市,将为全国建设创新之城提供更加生动鲜活的重庆样本。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梁浩楠/文 陈雨 董进/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