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辅警书写不凡华章丨赵克晓和李世超在平凡岗位默默耕耘 表现优异被称为夏庄派出所的“双子星”
五一假期刚刚结束,但对公安战线上的民辅警来说,假期和日常没有什么不同,无论是假期还是日常,大家都是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青岛市公安局城阳分局夏庄派出所的辅警赵克晓和李世超——两名“90后”也不例外。两人都是2012年从警,13年时间里,他们以“身份是辅警、工作是主力”的坚定信念,和民警一起肩负着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群众的重任,在平凡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默默耕耘。同年出生,同年从警,同样表现优异,两人被称为所里的“双子星”

假期中,赵克晓(右一)处警

假期中,李世超(右)处警
赵克晓 瘦小身体蕴含大能量
赵克晓,33岁,个子不高,身体结实,因为经常在外出任务,晒得黝黑。就是这样一个身材看起来有些“单薄”的年轻人,却始终冲锋在抓捕行动的最前方,面对危险和困难,毫不畏惧,勇往直前——对犯罪分子,他毫不留情;对同志,他是最可靠的战友和助手;而对百姓他更是温暖的“自家人”。

赵克晓带嫌疑人指认现场
不断学习,持续提升自身素质
“我从小就喜欢警察,小时候看电影和电视剧,里面的警察和坏人斗智斗勇,让我特别佩服。”4月30日,在夏庄派出所,赵克晓告诉记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警察这份职业的憧憬越来越坚定。2012年,他加入辅警队伍,进入夏庄派出所,战都在公安战线。
基层派出所工作繁杂琐碎,犹如一张紧密的大网,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支撑。在赵克晓心中,警察作为执法者,知法懂法是基础,而作为警务辅助人员,若不精通法律知识,便难以在工作中发挥有效的辅助作用。
只有不断学习,持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践行从警的初心与使命。为了尽快适应派出所的工作节奏,融入这个充满挑战与责任的集体,赵克晓开启了近乎“疯狂”的学习模式。白天他紧紧跟随民警出警、办案,全神贯注地观察每一个细节,将民警们工作的方式方法牢记于心。夜晚他一头扎进法律条文的世界里,遇到不懂的问题便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下来,第二天主动向经验丰富的民警虚心请教,不放过任何一个疑惑点。无论是侦查技巧的巧妙运用、视频分析时的细致入微,还是大数据研判的精准把握,他都如饥似渴地学习,力求掌握。
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案件办理要点、调解技巧和法律知识,这些笔记不仅是他学习的见证,更是他成长的真实写照。通过努力,他逐渐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成长为夏庄派出所辅助案件办理的中坚力量,为后续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克晓(左二)和同事一起抓获嫌疑人
爱岗敬业,抓捕行动冲锋在前
穿上梦寐以求的警服,虽然只是一名辅警,但赵克晓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和忠诚丝毫不减。起初,他的岗位在留置室从事看守工作,尽管工作相较单调且枯燥,但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他迅速熟悉了业务流程,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出了不平凡的工作能力,很快便因为表现优异,被调入了他梦寐以求的办案组,开启了他职业生涯的新篇章。
在派出所办案组, 12年来赵克晓协助民警辅助办理各类案件400余起,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员600余人。这一个个数字背后,是他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是他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惊心动魄。
在一次抓捕中,嫌疑人十分狡猾,多次变化藏匿地点。赵克晓和民警经过连续多日地蹲守和追踪,最终锁定了嫌疑人的位置,然而实施抓捕时,嫌疑人突然反抗,企图逃跑。赵克晓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与嫌疑人展开激烈地搏斗。嫌疑人不断挣扎反抗,赵克晓的衣服都被扯破了,但他抓住嫌疑人的手没有丝毫放松。当将嫌疑人带回派出所时,赵克晓才发现自己的手臂和腿部都受了伤。他只是简单地处理了一下伤口,便又投入到案件的后续工作中。
这样的场景对于赵克晓来说,早已成为了“家常便饭”。皮鞋磨烂了一双又一双,那是他在大街小巷奔波追寻线索的印记;衣服刮破了一件又一件,那是他在执行任务时与困难险阻激烈碰撞的见证。他的英勇行为和无私奉献,在案件的侦破和抓捕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他成为了犯罪分子闻风丧胆的“克星”。

市民给派出所送来锦旗感谢赵克晓迅速破案
小案重办,一心守护群众利益
赵克晓始终坚守着“小案不小看,小案不小办”的工作理念。在他眼中,案件无论大小,都紧密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哪怕只是一起看似简单的盗窃案,他也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态度认真对待,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去年11月,赵克晓接到辖区居民孙女士的报警,称自己放在车内的4000元现金不翼而飞。接警后,他与民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然而,孙女士停车的位置恰好位于小区监控盲区,这给案件的侦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面对这情况,赵克晓没有丝毫退缩。他深知这笔钱对于孙女士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必须尽快帮她追回。他调整思路,立即对周边监控进行全面调取,并不断扩大范围,对现有的视频影像进行细致梳理。他坐在电脑前,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一帧一帧地查看,不放过任何一个模糊的身影、任何一个异常的举动,耐心地分析着每一个细节,仿佛在大海中寻找那一丝珍贵的线索。
他从案发地点出发,辐射出多个“逃跑路线”,认真分析研判嫌疑人可能出现的时间节点。为了尽快锁定嫌疑人,他采取了“排列组合+排除”的方法,对每一种可能性进行深入分析和推理。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成功锁定了嫌疑人身份。12月,赵克晓和同事们一起,凭借着精准部署和果断行动,将嫌疑人单某和贾某抓获归案。

赵克晓和同事研判案情
暖心救助,无畏艰险传递温情
赵克晓身材并不高大,但在关键时刻,却总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夏庄辖区临近崂山山麓,优美的风光吸引了不少驴友前来攀爬野山,派出所每年都会接到驴友被困山林的警情。
去年10月的一天,赵克晓所在警组接到群众小张报警,称自己同父母怕太和山时被困在山顶。接到求助后,赵克晓第一时间与小张互加微信,获取他们的位置信息,马上联系救援队开展救援行动。为了确保被困人员的安全,防止他们因慌乱走动而发生意外,赵克晓通过电话再三叮嘱小张一家要待在原地,保持冷静,安心等待救援。
到达现场后,赵克晓发现被困位置地滑坡陡,荆棘丛生,根本无路可走。他和救援人员一起,顺着定位方向艰难地在荆棘丛中开辟出一条通道。渐渐的,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近,山间隐约传来了激动颤抖的回应:“我们在这里!”得知三人安好,大家悬着的心稍微放了下来。然而,救援工作并没有那么顺利,对方的呼喊在山里夹杂着回声,忽远忽近,无法清晰地辨别准确位置。赵克晓和救援人员只能一边呼喊一边仔细寻找。几经周折,赵克晓终于在悬崖边处找到了紧贴山体的小张一家。三人被困在一块高达50米左右的大石头上,大石头一半有梯子,一半是镂空状态,地势十分陡峭。面对这一危险的情况,赵克晓和救援人员迅速制定救援方案,在悬崖石头处架设爬梯。凭借着灵活的身体,赵克晓小心翼翼地爬上爬梯,成功将被困悬崖三小时的一家三口解救下来。
12年来,赵克晓在巡逻、处警过程中,救助受伤群众、迷路老人和儿童40余名。他多次个人垫付医药费,带受伤老人前往医院包扎处理伤口;他也曾多次拾金不昧,屡次几经周折联系失主,将装万元现金、重要字据、重要文件完璧归赵。他的事迹被省、市、区级各大新闻媒体多次报道。
心声:
“民警、辅警虽然肩章不同,但责任同样重大,肩负着同样重要的使命,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尽职尽责。”这是赵克晓的心声,也是他十二载从警生涯的真实写照。
“我在工作中,经常想的是一定要维护好警察的形象,一定要维护好青岛的形象。”赵克晓告诉记者,从参加公安工作的那天起,他就做好了为公安事业奉献一切的准备。
李世超 执法办案多面手
熟悉李世超的人都知道,他为人低调,但在工作中却扎实肯干、勇于担当。32岁的他已从警12年,经过长期的工作磨练,积累了丰富的调解经验和独特的沟通技巧,是大家公认的调解能手;在案件侦破工作中,他果敢、刚毅,有着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是所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李世超
勇挑重担,机智果敢显担当
因为对公安事业的无限向往,他在21岁时就加入了辅警队伍,在青岛市城阳公安分局夏庄派出所工作。
从警多年来,他协助民警破获多起重大案件,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总是冲在最前面,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辅警的责任与担当。在某次抓捕行动中,李世超与同事便装参与抓捕犯罪嫌疑人段某某等人。行动当天,被发现的犯罪嫌疑人段某某驾驶电动车逃窜。李世超没有丝毫犹豫,凭借着平时坚持健身锻炼出的良好身体素质,第一时间紧跟其后,与嫌疑人展开了激烈的追逐。跑出500多米后,他追上了嫌疑人,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将对方扑倒在地。然而嫌疑人极力反抗,在挣扎过程中,死死掰住李世超的右手小手指。钻心的疼痛袭来,但李世超忍着剧痛,死死地控制住嫌疑人,直到同事赶来支援,将嫌疑人彻底制服。这时,李世超才发现自己的右手小手指已经无法活动。经后续就医检查,他的右手小手指处韧带断裂。
“只要能把嫌疑人抓住,这点伤不算什么。” 他笑着说。

市民到派出所送锦旗感谢李世超(左一)快速破案
抽丝剥茧,捕捉细节破疑难
每当遇到重大案件,李世超就会立刻进入“战斗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件中,废寝忘食地工作。
去年3月份,夏庄辖区一门头房老板报警称自己被骗了8000元钱。嫌疑人趁老板不注意,乘坐店门外另一名接应男子的摩托车逃逸。接到报警后,办案民警立即安排李世超追踪监控,梳理线索。李世超迅速行动起来,他眼睛紧盯着监控屏幕,一帧一帧地仔细查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然而,在追踪过程中,线索突然中断。面对困境,李世超没有丝毫气馁。他立即转变思路,对派出所及周边派出所近期的发案进行全面梳理。经过大量细致工作,他发现多起案件的作案手法极为相似。随后,他与办案民警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认真综合研究和梳理。在这个过程中,心细如发的李世超发现,多处案发地监控里出现了相同人员,他敏锐地判断这些人极有可能是“望风”的诈骗同伙。
李世超立即将这一重要发现汇报给民警,并继续对作案摩托车进行监控追踪。他不分昼夜地分析监控视频,通过对摩托车行驶路线、嫌疑人行动轨迹的反复研究,最终研判出嫌疑人的藏身之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世超等人连续蹲守三天后,嫌疑人尹某某终于出现在他们的视线里。由于对案发地监控视频的反复研究,嫌疑人的音容笑貌、走路姿势特点早已深深印在了李世超的脑海里。所以,在与嫌疑人擦肩而过的瞬间,李世超凭借着超强的记忆力和敏锐的洞察力,立即判断出这就是他们要找的嫌疑人之一。在两人擦肩而过时,李世超眼疾手快,一个箭步冲上去,以一个漂亮的夹颈摔将嫌疑人按倒在地。
经过对嫌疑人的突击审讯,一个有组织、有预谋的7人诈骗团伙浮出水面。该团伙先后在青岛市多区作案,随后,李世超与民警一起乘胜追击,将7名嫌疑人全部抓获归案,成功破获了这起系列诈骗案件。
巧解心结,“矛盾结”变“和谐扣”
作为夏庄所办案一组的辅警,李世超还兼任“城阳区人民政府驻夏庄派出所人民调解办公室”的调解员,深知调解工作对于维护辖区和谐稳定的重要性。在基层派出所的日常值班中,各类纠纷警情占据了较大比例。面对这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矛盾,李世超有着丰富的调解经验和独特的沟通技巧。每一次调解,他都能耐心倾听当事人的诉求,深入了解矛盾根源,运用知识和情理相结合的方式,巧妙化解双方的矛盾纠纷。多年来,他已成功调解各类纠纷300余起,为辖区的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3月,市民孟女士将一面锦旗送到夏庄派出所,紧紧握住李世超的手,激动地说:“多年心结终于解开,多亏有你!”原来,孟女士与邻居李女士因生活琐事多次报警,矛盾不断升级。李世超意识到,简单的调解治标不治本,必须深挖矛盾根源,才能真正化解双方的矛盾。凭借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李世超与同事开启了“破冰行动”。他们先后多次登门拜访,与双方促膝长谈。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李世超终于拼凑出了矛盾的全貌:两年前,孟女士装修时获李女士慷慨借水,为表谢意送去西瓜,却因西瓜变质引发误会。此后,双方因生活小事摩擦不断,昔日邻里情分逐渐演变成剑拔弩张的对抗。孟女士总念叨“好心被当驴肝肺”,李女士反复抱怨“不被尊重”,他从其中敏锐捕捉到:这场纠纷的症结不在矛盾本身,而在被曲解的善意和积压的情绪。
调解当天,李世超化身“知心大哥”,先分别与双方拉家常、讲情理,消除抵触情绪。面对激烈争吵,他始终保持耐心,用“远亲不如近邻”的老话引导双方换位思考。 他用“拉家常”的方式剖析误会,既讲法律规定,又说邻里情分。经过4小时调解,终于让两人红着眼眶握手言和。这场持续两年的邻里纠纷,在李世超"以心换心"的调解中画上圆满句号。

李世超照顾迷路的小女孩
夫妻携手,救护迷路女孩
去年11月寒风刺骨。夏庄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一名两岁女孩迷路,希望民警帮忙寻找家人。看到民警带回的小女孩衣着单薄,小脸冻得通红,脚上也没有穿袜子,身上还脏兮兮的,身为两个孩子父亲的李世超非常心疼。他拨通了妻子的电话:“老婆,快把咱闺女没有穿过的新衣服找些出来,这里有个走失的孩子冻坏了,身上的衣服也脏了……”很快,李世超的媳妇将崭新的棉衣和鞋子送到所里。值班的女辅警给孩子擦洗干净,换上暖和的新衣服、新鞋子,李世超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
接下来的时间里,李世超一直陪在女孩身边,和她一起玩耍,安抚她的情绪。不久后,派出所接到电话,有家长报警称自己的孩子走失,身份信息与迷路女孩完全相符。很快,女孩的家长来到派出所,将女孩接回。家长对李世超的帮助感激不已,连连道谢。李世超看着女孩和家人团聚的温馨场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我跟女孩的家长说,以后遇到困难就来找我,我会尽力帮助,不要让孩子受委屈。”李世超告诉记者,他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醒对方,作为家长,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能不关心孩子。

李世超调查案情
心声:
“在基层派出所工作,不仅要追求速度和效率,还必须耐得住寂寞,煎熬着自己的性子,对工作细致入微。”这是李世超对自己岗位的深刻理解与诠释。
十二年的警营生涯,李世超用青春和热血诠释着对公安事业的忠诚与热爱。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煊赫华章的功绩,但他用无数个通宵达旦的坚守、一次次奋勇向前的拼搏、一回回耐心细致的调解,践行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来源丨青岛早报记者 魏铌邦 通讯员 林宁宁
编辑丨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