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寻找搭子后,我找到更适合自己体质的旅行方式
我从小就是一个习惯随大流害怕离群索居的人,因此上学时有厕所搭子,工作后有咖啡搭子,生活中有饭搭子。“都行”“随便”“听你的”是我的社交态度,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中庸处事原则,让我很容易成为被妥协的那一方。但唯独旅行这件小事,在等待或坚持寻找旅行搭子未果后,我逐渐学会了放弃,也找到了更适合自己体质的旅行方式。
首先,寻找旅行搭子这事对我来说可太难了,我的社交圈子并不广泛,总是很难约到时间契合且旅行风格趋同的好友。其次,因为不擅长拒绝而加入一些自己并不享受的旅行安排中,比如被朋友拉去参加户外铁人三项或去网红景点只为拍照修图发朋友圈。回顾那些想要将就朋友的安排,被无限延期或强颜欢笑的出行配合,偶尔也会懊恼觉得时间可惜了,直到一场独自旅行的开启,才让我逐渐享受到了旅行的意趣。
我人生中的第一次独自旅行是去看“扬州的春天”。四季中我最喜欢春天,而扬州是我心中最能代表春天韵味的城市。当时我积极邀请我的好友一同出行,一开始好友并没有直接拒绝我只是说暂时没空,就这样我一直等待着她的空档。直到我错过了最美的人间四月天,她才坦白这种人文城市她并不感兴趣。于是,为了不再错过春天的尾巴,我匆忙决定一个人去奔赴一场春天的约定。
一个人的旅行是轻快的,来回三天的行李浓缩在一个双肩背包里,住宿我选择在东关街附近的民宿里。虽然住宿条件一般,但房东叔叔阿姨真诚热情,得知我是独自来旅行的,给我手写规划了三天的本地人推荐行程安排,还特意大清早帮我去取当地极难排队的“冶春茶社”卡位的号,让我非常奢侈地体验到坐在船上喝早茶听曲儿的闲情逸致。晚上在民宿院里和房东叔叔闲聊,听他分享扬州的各种逸闻逸事。从古代达官贵人喜欢烟花三月下扬州,意图不仅为了采风更是为了寻美女,再到扬州修脚搓背的平头百姓爱好,古往今来市井人家的方方面面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浓厚的亲近感。离开时,叔叔还特意骑着他的小电瓶车,前面带着宠物金毛后面坐着我,去老市场买扬州老鹅做伴手礼。
入秋后,我又独自去了南京,一眼就爱上了这座秋意浓的金陵城。我追求的并非特种兵式极限打卡,只是一个人漫无目的地闲逛,看斑驳的阳光透过梧桐树一块块地落在马路上,去先锋书店翻翻书或者找个好日头的地方晒晒太阳。这种目的感并不强烈的旅行慢游让我更容易沉浸在当时当下。去吃一碗当地人日常小吃或者找一家安静的咖啡店闲坐,散漫地混在人群中听着本地人恣意的方言闲聊,那种难以形容扑面而来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气混在陌生新鲜的气息里,很轻易就把人处于陌生环境下的局促剥掉了。
而这种悠闲和惬意,是我在上海很难找到的状态。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压的工作环境,让我在周末很难完全卸下无形的压力重担,甚至时常因为没做点跟“自律上进”沾边的事情,拖拖拉拉到周日的晚上就变得焦虑有负罪感。完全脱离上海的磁场,就像从无限长跑比赛中,获得了短暂下场喘息的机会,我指望这样的驿站时刻帮我恢复继续上场接着跑的力量和信心。
就这样,这几年我利用周末的时间,陆陆续续独自去了江浙沪周边很多地方。在春天去逛苏州诗情画意的园林,在夏天去安吉乌象坝听蝉鸣鸟叫、把脚浸泡在浅滩里感受溪水流经我,在秋天去台州国清寺看僧人躬身在黄澄澄的稻田里收谷打粮,在冬天去绍兴新昌古镇感受江南水乡的浓浓年味……
因为选择的目的地都不算远,这些能在周末说走就走的旅程,也成为我在上海失意时及时舒缓自己情绪的解药。毕竟成年人的崩溃时常都是悄无声息的,而生活给予的并非总是鲜花和美梦。曾经有段时间我过得不顺心极了,于是我又独自去了趟南京,在灵古寺听着僧人梵音袅袅的诵经声,在一偏回廊的角落踏实地小憩了一会儿。醒来觉得神清气爽,回程的路上还去绿柳居带了几袋素菜包作为工作日的早餐。苦闷平淡的日子因为短暂的放松,让人又打起了精神。
当然我并不排斥结伴而行的旅行,特别是春秋这种适合出行的好天气。我依旧会主动询问亲朋好友是否有一起旅行的意向。如果没有也没关系,一个人出行,提前规划好要打卡的地点,切记独自不要太晚游荡在陌生萧索的小巷街头,尽量不要跟陌生人谈论过多个人的隐私信息,不吃不洁的路边摊食物,尽量选择住在市区热闹干净的正规酒店或民宿。那么等待你的,将会是一场很新鲜很沉浸的体验。
每当我分享我的那些独自旅行的美好插曲,总会被问到,难道不会孤单吗?当然会孤单啊,无法及时倾倒的分享欲和想要当下吐露的小插曲总是会令人遗憾。但相比于一直在等待合适旅行搭子的苦闷,选择完全听从自己意志来一场随心而动的旅行,你会更易聆听到内心那些真实的反馈。而驱动你的那颗勇敢的心,在一次次的旅程中也会回报你更大的力量和勇气。就像惠特曼的诗歌《大路之歌》中所说的:
我轻松愉快走上大路,
我健康自由,世界在我面前,
长长褐色的大路在我面前,指向我想去的任何地方。
从此我不再希求好运气,我自己就是好运气,
从此我不再抱怨,不再迟疑,什么也不需要,
消除了闷在屋里的晦气,放下了书本,摆脱了苛刻的责难,
我强壮满足,迈步走上大路。
(作者为互联网企业职员)
•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张吉敏
责编 温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