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经济” 展现活力与韧性
2025年清明小长假,消费市场再度成为洞察经济韧性与活力的窗口。从文旅融合到服务创新,从政策推动到市场自主升级,这场“春日经济”不但释放了短期消费潜能,更折射出消费结构转型的深层逻辑。
文旅消费的“沉浸式”转向是今年清明最鲜明的特征。传统赏花地如无锡鼋头渚樱花谷、武汉东湖樱园持续火爆,“踏青赏花”搜索热度同比上涨46%,但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转而追求深度体验。汉服旅拍、研学活动成为新宠,小红书平台上#踏青汉服#相关笔记超4万条,70%的消费者愿为文化体验付费。这一变化背后,是消费者从“看风景”到“融风景”的需求升级,文旅产业正通过文化IP与场景创新,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小长假撬动大市场,成为释放内需潜力的有效引擎。这其中,离不开一系列带着“春消息”的暖政策。多地推出文旅消费券和弹性休假制度,湖北恩施“春假+清明”联动带动当地旅游收入环比增长62%。与此同时,线上线下的协同发展构建了消费新生态:直播电商助推“樱花限定”饮品线上订单占比达40%。这种“政策搭台,市场唱戏”的格局,既激活了存量市场,也培育了新增量。
值得关注的是,消费升级的“下沉”特征愈发显著。非一线城市中高星级酒店预订占比提升6个百分点,短途游、微度假成为主流,长三角等两小时高铁圈内游客流动频繁。这一趋势不仅意味着三、四线城市消费能力的释放,更揭示了县域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联动效应——江西婺源篁岭的梯田花海与徽派古村成为打卡热点,消费的毛细血管已深入城乡肌理。
当传统节日与现代消费理念碰撞,当政策红利与市场创新共振,消费已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马车”,更成为观察社会心态与产业变革的多棱镜。随着“五一”、端午等假期接踵而至,这场以文化为内核、以创新为动能的消费升级,将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写下更生动的注脚。
江苏经济报记者 蔡 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