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我们的梦想就是跑遍全球”

“我们的梦想,就是跑遍全球!”只看这句话,你可能会认为这是年轻跑者追梦的动力,可事实上,这是一群年过七旬老者的执着。“下一个要征服的地点,是非洲,目前看起来南非最有可能。”大华长跑队队长蒋守纲和几位队员,眼里写满期待,“我们虽然年纪不比小年轻,可体能和跑步的实力可不一定输给他们,而且,我们有丰富的经验。”几位头发有些白的老年跑者自豪地说,“永不放弃,勇敢挑战,是我们队伍的精神!”

不服老

20多年前,大华地区真正称得上跑过马拉松的只有一个人。那会儿,跑步氛围也不像如今这般浓厚。2002年,大华公园对外开放,健步走的人不少,但真正跑步的也就两三个。平时,这几个人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听马拉松的故事。几年时间里,你传我,我传你,公园里跑步的氛围开始形成气候。3年后,4位常跑步的居民相约去跑杭州马拉松,结果,一位拿到了半程第五名,这对大华地区的马拉松发展触动不小。看着跑步的人气越来越旺,一年后,蒋守纲和几个长跑爱好者一起组建了大华长跑队。

担任大华长跑队队长这些年,蒋守纲感慨良多。队伍刚开始只有几十人,他们每天在大华公园集中后,沿着马路跑21公里。后来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发展到100多人。参加过各类马拉松比赛。让他最难忘的是10多年前在世界屋脊参加第四届西藏国际马拉松比赛,拉萨海拔高,氧气稀薄,当时组委会担心老人们发生意外不让他们参赛。但19位老人当即签下免责书,硬是站到了起跑线上。他们不仅跑完了半程马拉松赛21公里路程,还全部进入了前100名。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韩乔生为这群老人的举动所感动,直说他们真棒,展现了中国老年人的风采,是中国老年人的骄傲。

无数的感慨和夸奖背后,是队员每天的努力。42.195公里对于这群不服老的跑步爱好者而言,曾经是个难以突破的坎。“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练,边训练边摸索,再定期总结,请专业人士来解疑释惑。”蒋守纲记得,这些年来给队里做过培训的,有退休的马拉松裁判、曾经的专业长跑选手,还有专门从事马拉松后勤保障的人员,每次培训结束,他们总会留下一句:“如果下次还有需要,可以随时叫我过来,大家一起帮队伍圆梦。”多方支持下,建队两年后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大华长跑队派去了二十几名“壮士”征战全马,且全部在5小时内跑完了全程,给队伍打响了头炮。

跑下去

2010年,大华长跑队打算去到中国台湾参加马拉松。“最初组委会谢绝了长跑队的请求。”为此,队伍专门写信给台北市政府,最终得到答复:欢迎上海的长跑爱好者来参赛。那次,35位大华长跑队的队员一起站上了出发点,留下了难忘的回忆。2013年辽宁全运会马拉松赛期间,老蒋带着队员乘火车,坐了36个小时的硬座赶去参赛。“能参加这么高规格的比赛,和很多专业选手在一起跑步,我们心满意足。”蒋守纲说,尽管路途辛苦,但跑到终点的时候,所有的舟车劳顿,都是值得的。这,就是马拉松的魅力。

和许多人一样,蒋守纲和队友参加长跑的原因很简单——让自己的身体更好一些。“那个年代的条件相对有限,身体状况也不像现在,跑步就成了不错的健身选择。”在蒋守纲的队伍里,有曾经腿脚不利索的,有遭遇过骨折等硬伤的,更有曾经数次被送进过急救室的,“他们在康复之后重新站到赛场上的那一刻,让我对跑步这项运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跑下去。”

蒋守纲总是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他说这是工作时留下的习惯。里面密密麻麻写着很多字,包括队员的电话号码,活动时的经费分配,甚至还有哪个队员何年何月何日在哪里跑出什么成绩。最细致的是,本子上居然还记着队员比赛时用的号码簿是多少,清清爽爽。老蒋说,像这样的本子,他家里有很多。开完队伍的例会,老蒋的本子上又多了许多笔记和批注,“追梦都是辛苦的,但我和队员都乐在其中。接下来,我们要为出征非洲大陆,补上长跑经历里的最后一块拼图,而好好努力了。”

原标题:《“我们的梦想就是跑遍全球”》

栏目编辑:沈毓烨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陆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