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荐读】“村咖”经济学: 上海乡村文农旅融合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的兴起为“村咖”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上海“村咖”已经超越咖啡厅的范畴,正从网红现象升格为振兴引擎,成为乡村振兴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亮点、文农旅深度融合的新范式,推动乡村经济蓬勃发展。

深挖在地文化,破解同质化困局

上海“村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自我竞争力,核心在于深挖在地文化IP,以乡土文化为魂提升差异化竞争力。

松江区“胡光里”将泖港镇16个村庄文化浓缩进16款创意饮品,用“撷华青蓝”等特调饮品串联起村落记忆,让咖啡成为乡土文化的味觉载体。这种“文化赋能产品”的模式,避免了“村咖”沦为城市中普通咖啡馆的乡村复制版,通过与非遗技艺、特色农产品等在地元素融合,让咖啡承载起独特的乡土记忆。

破解同质化需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将独特的在地文化融入产品研发,强化“村”属性。比如,奉贤区李窑村“无忧闲院”,依托稻田农景设计“日咖夜酒”体验,将季节性农耕活动转化为消费场景。另一方面,强化文化体验的参与感,扩大消费者感受乡土文化的途径。比如,开展自然课堂、生态研学等活动,或增设游客亲手制作咖啡的环节,让游客在品尝咖啡的同时,感受乡村文化肌理。这种“文化内核+产品创新”模式,让“村咖”摆脱单纯的饮品售卖属性,成为乡土文化的传播媒介。

空间重构与平台赋能的双维驱动

在空间运营层面,“村咖”通过对乡村闲置资源的创意改造,实现土地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双重激活。位于嘉定区嘉北郊野公园的“沸舍乡村俱乐部”将废弃农用机械库房改造成欧式乡村风咖啡馆,在保留工业痕迹的同时注入艺术元素,使闲置空间成为网红打卡地。连锁品牌“一尺花园”依托嘉定区华亭镇联一村“乡悦华亭”项目修复老宅,打造沉浸式体验,让传统民居焕发新的商业活力。空间改造不仅提升了乡村土地的利用效率,更通过场景重构赋予了乡土空间新的文化消费属性。

平台运营聚焦数字化传播与业态联动。线上,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打造“村咖”网红IP,如嘉定区Max咖啡,结合美术馆场景发布艺术策展与咖啡品鉴的融合内容,吸引城市年轻群体。线下,构建“咖啡+”产业生态圈,如金山区发布“心动de村咖”地图,串联15家咖啡馆进行集章打卡,形成“打卡—消费—传播”闭环,拉动商业体营收增长。“线上引流+线下体验”模式打破了乡村的地域限制,让“村咖”成为连接城乡消费的节点。

产业联动促进乡村价值链升级

“村咖”作为乡村新业态,具有强大的产业关联效应,可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文旅产业集群形成。“村咖”的产业带动性有双重途径:在前向关联中,“村咖”成为农产品的高端转化渠道,金山区“留白”米咖将本地大米深加工为米浆咖啡原料,松江区“夜榭听舟”的糖水原材料来自周边种植户,这种“咖啡需求—农产品采购—农民增收”的链条,推动农业从初级生产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在后向关联中,“村咖”带动了乡村旅游、文化、民宿等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如“一尺花园”的“咖啡+民宿+研学”产业集群,实现业态间的协同发展。

产业联动为乡村带来优秀人才与就业机会。一批青年创客返乡开办“村咖”,将优秀的管理经验、市场意识、技术技能、审美品位等资源从城市带回农村,推动产业升级。同时,“村咖”的开设为乡村提供了咖啡师、农产品采购员等新岗位,有效缓解了村民就业压力,促进了乡村经济增长。

从产业经济学视角看,“村咖”推动乡村价值链从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向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前端通过文化创意提升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后端通过品牌营销拓展市场空间。这种产业联动不仅重构了乡村经济生态,更让“村咖”从单一业态升级为微型农文旅综合体,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作者曹祎遐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邓子璇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