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拓荒者说丨戈壁深处写春秋:新春公司党委常委、副经理荣雁的拓荒岁月

【编者按】三十载春华灼灼,新春人赓续星火。钻塔下、篝火旁,那是滚烫记忆溯来路;图纸前、井架边,那是传承接力续华章;云端上、代码间,那是青春激荡向未来。这是拓荒人的新春故事,更是所有新春人的军功章,他们用岁月的年轮镌刻“新春”:老一辈的根脉深扎戈壁,中坚的脊梁撑起苍穹,新生的枝丫正催开智能时代的春芽。这是属于新春人的光阴故事,更是一曲永不停歇的石油长歌。

大众网记者 李彦涵 通讯员 李龙 王俊琪 新疆报道

在准噶尔盆地苍茫的戈壁深处,新春公司的功勋井601-平1井依然喷涌着黑色的“血脉”。这口井,承载着胜利西部稠油开发的新起点,也见证了一代新春人“向荒原夺油”的拓荒传奇。新春公司党委常委、副经理荣雁站在井场旁,望着远处起伏的戈壁滩,思绪回到2006年的夏天:“那时候,这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但每个人心里都燃着一团火——这地下有油,我们就要让它见天日!”

板房里的创业:从8口井到一座油田

2006年6月,荣雁调入新春公司时,第一眼的景象让他记忆犹新:“05年发现的排2区块刚打完8口评价井,整个新春公司的开发就像一张有待绘就的蓝图。”彼时,春光油田开发尚处初期,远离胜利油田东部大本营的支撑,物资运输难、专业人才少、工艺配套缺,连生活用水都是凿井取之。“水是苦涩的,但没人抱怨,大家心里就一个念头:先生产,后生活。”

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荣雁和同事们开始了“一人多岗”的拓荒生涯。白天,他们奔波于井场,调试参数、优化完井方案;夜晚,裹着棉被在铁皮房里抵御零下20℃的严寒。最艰难时,发电机故障导致营区停电,一群人挤在野营房里搓手跺脚,靠应急灯核对施工图纸。“现在回想,那些日子反而最纯粹。戈壁的夕阳美得震撼,我们打沙滩排球、看黄羊、逗沙鼠,夜晚的篝火晚会苦中作乐也是一种浪漫。”

地窝子与功勋井:破局之战

2009年,排601-平1井的投产成为新春公司的转折点。这口井的试采过程充满波折:注汽工艺不成熟、设备老旧、周边队伍因风险高拒绝合作……荣雁带着团队硬是找来一台“近乎报废”的注汽锅炉,现场重装管线、调试系统。“最后一放喷,油流呼啸而出,所有人嗓子都喊哑了——日产半百吨的高产,给整个春风区块开发打了一剂强心针。”

更艰难的是601北区产能建设。冬季极寒导致井筒冻堵,注采工艺频频被“卡脖子”。荣雁和团队白天蹲守井场记录数据,夜晚在板房里争论方案,最终创新工艺,攻克超稠油开发难题。“那时候争论得面红耳赤,但看到油井稳产的那一刻,什么苦都值了。”他摩挲着当年的施工日志,页脚已卷起毛边,“这套工艺从2011年沿用至今,这就是拓荒者的勋章。”

铁人精神新注脚:从拼命到创效

谈及石油人的精神传承,荣雁目光灼灼:“王进喜时代是‘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现在则是‘智慧攻坚、安全创效’。”他清晰记得2011年管理区从铁皮板房搬入新综合楼的情景:刚粉刷的墙壁尚未干透,职工们头顶棉被、扛着行李欢呼雀跃地冲进新楼。“新时代的‘铁人’不是蛮干,而是用技术突破复杂油藏,用管理提升效益。”

这种蜕变在准噶尔盆地尤为明显。从人工巡井到智能油田,从注汽炉“土法改造”到地质工程一体化数字模拟,荣雁感慨:“以前我们靠经验‘摸石头过河’,现在年轻人用大数据‘造船架桥’。但有一点没变——锁定目标就绝不退缩,这是石油人的魂。”

戈壁来信:致新一代能源闯将

30年风雨兼程,新春公司已建成智能化管理的现代化油田。但荣雁常对青年员工讲起“地窝子精神”:“那时去现场,想临时休息很多时候都没有像样的板房,还要钻‘地窝子’取暖,现在的条件比当年好万倍,但戈壁的考验从未停止——超深层开发、低碳转型,需要更大的闯劲。”

采访尾声,他望向窗外鳞次栉比的井场,语气铿锵:“‘走出胜利、发展胜利’的初心不能丢,铁人精神的魂不能散。西部的明天在沙漠更深处的储层里,在数字孪生的云端上,但根永远扎在这片戈壁——这里每一滴油,都是拼出来的!”

从8口井到百万吨产能,从地窝子到智能油田,新春公司的30年,是一部写满“拼”字的奋斗史诗。正如荣雁所言:“石油人的年轮,刻在钻头掘进的每一米岩层里,印在抽油机循环往复的每一次冲程中。”当新一代石油人用代码替代榔头、用数据优化决策时,戈壁的风依然呼啸如昨,而那团名为“拓荒”的火,仍在准噶尔盆地的星夜下灼灼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