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知名网红突发低血糖离世, 低血糖为何会致命?如何科学预防?

近日,知名网红杨奇娜因突发低血糖导致意识丧失,经抢救无效离世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低血糖为何会威胁生命?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预防?本报特邀东部战区空军医院急诊科主任陈小凤,结合临床病例,为公众揭开低血糖的致命真相。

低血糖致死:身体"断电"只需三步

“血糖是人体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就像汽车的汽油。”陈小凤主任用生动的比喻解释道,“当血糖浓度低于3.9mmol/L时,大脑这个‘精密仪器’会首先发出警报。”她详细描述了低血糖致死的“三步走”机制:初期出现心慌、手抖、冷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若未及时处理,血糖持续下降至2.8mmol/L以下,大脑皮层功能受抑制,导致意识模糊、抽搐;当血糖低至1.5mmol/L时,脑干生命中枢停摆,可能出现昏迷、呼吸循环衰竭,甚至死亡。

急诊科曾接诊一名28岁白领患者,因连续加班三天仅靠咖啡续命,在地铁站突然晕倒,送医时血糖仅1.2mmol/L。虽经全力抢救恢复意识,但遗留记忆力减退的后遗症。“大脑对低血糖的耐受极限只有4-6分钟”,陈小凤强调。

低血糖的症状可能“因人而异”

陈小凤指出:低血糖症状常披着"隐形外衣",不同人群表现差异显著:

①年轻人:身体“警报”明显

典型表现为手抖、心慌、出冷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犹如“电量不足报警”。如博主杨奇娜离世前夜,其丈夫回忆"她手抖得握不住筷子,却以为是拍摄太累"。

高危场景:高强度工作、空腹健身、网红减肥法(如16小时断食)后易突发。

②老年人:沉默的“夜间杀手”

常表现为无症状低血糖,直接陷入昏迷状态。曾有82岁独居老人,夜间发生严重低血糖未被发现,次晨送医时血糖仅1.1mmol/L,最终脑死亡。

特殊风险: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者,预警机制失灵率达67%。

③糖尿病患者:药物“双刃剑”效应

用药警示:胰岛素使用者低血糖风险增加3倍,服用格列本脲等磺脲类药物需警惕“药效叠加”,如“GLP-1类减肥药+过度节食=高危组合”。陈小凤特别提醒:“使用司美格鲁肽减肥的人群需每周监测空腹血糖。”

预防有道:记住以下五点,远离低血糖风险

针对日常防护,陈小凤建议,一是规律进餐。要定时定量,避免 “饥一顿饱一顿”;二是运动前加餐。比如长跑、健身前吃 1 片面包 + 1个香蕉;三是药物管理。糖尿病患者定期复查,避免自行调整胰岛素剂量。四是出门随身带好“三件套”:血糖仪、糖果、急救卡(注明病史和联系人)。五是做好特殊人群监测,老年人、减肥者、饮酒者每周至少测3次空腹血糖。

“低血糖的早期症状是身体在求救。”陈小凤主任最后强调,若出现饥饿感伴冷汗、心悸,应立即实施“15-15原则”:进食15克速效糖(或含糖食物),静坐15分钟复测血糖。她同时提醒公众避免陷入“恐糖症”误区:“科学控糖不等于彻底戒糖,保持血糖稳态才是健康之道。”

通讯员:王海罗 于扬子 于超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