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甘肃武威凉州区利用本地资源创新开展科学教育 让青铜器“开口”讲科学

来源:【中国教育报】

燕隼造型背后是否存在草原文化图腾?单蹄触燕的马踏飞燕(又称“铜奔马”)如何实现重心平衡?……今年春季学期以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以“解码铜奔马里的科学密码”为主题,创新开展科学教育第一课,推动构建“文化认知—科技解构—创新转化”科教融合新范式。

“我们着力打造中小学‘研学实证+创意实践+专家讲堂’三维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科学认知,也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找到了有力的支撑点。”凉州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学发说。

1 研学融合,打造行走的课堂

凉州区,是中国旅游徽标——马踏飞燕的出土地。

这个学期,凉州区祁连路小学师生走进雷台汉文化陈列馆,讲解员详细讲解铜奔马的铸造工艺,从合金配比到失蜡法的运用,学生沉浸式了解古代铸造艺术的奥秘,上了一堂融历史、艺术与科技为一体的课。

“作为汉代青铜冶铸技术与艺术审美的双重结晶,铜奔马不仅承载着‘天马故乡’的文化记忆,更是一本镌刻古代科技密码的立体教科书。”凉州区祁连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孙文林说,“研学融合‘理论认知+场景验证’的独特设计,让课本知识在真实场景中鲜活起来。”

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近年来,凉州区紧紧围绕教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区域实际,高位谋划,综合施策,协同发力,推动构建“大科学教育”格局。广大师生通过走进武威市博物馆等,深入了解铜奔马、西夏古城模型等,通过文物知识与互动实践的结合,使学生们触摸中华文明的脉搏,让历史文化沁润心灵。

2 突破边界,将文物化为生动资源

在武威第八中学开展的以铜奔马为主题的科学课堂上,通过3D文物复原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铜奔马“一足踏燕、三足腾空”的力学平衡奥秘和高超的制作工艺。

课堂上,有的学生用绚丽的画笔勾勒铜奔马,以斑斓色彩晕染青铜古韵;有的学生用灵巧的双手塑造铜奔马,感受古代的智慧与匠心;有的学生用数字技术重构铜奔马,借助3D建模与虚拟现实,让文物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的生机。

“我们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将文物转化为生动的教育资源。通过多元艺术表现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表达中薪火相传,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传承和科学探索的种子。”武威第八中学党总支书记张银年说。

在凉州区东关小学,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主题,学生们充分挖掘铜奔马背后的故事。近年来,凉州区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学生年龄和学段特点,引导学生用画笔、黏土、剪刀等工具,通过“画一画、做一做、写一写、讲一讲、探一探”等方式,多方位多角度解锁铜奔马的“科学密码”,揭示铜奔马的科学价值与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

3 搭建桥梁,探索科学教育新范式

前不久,在武威第二十五中学的报告厅内,武威市博物馆副馆长杨瑞从历史背景到文化内涵,从铜奔马造型到空气动力学原理,从铸造工艺拓展到材料的金属特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学年说:“我们希望用这种方式在学生心中播下‘用科技解读文明’的种子,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同样,在武威第十三中学以“解码铜奔马”为主题的科学教育第一课上,该校教师陶甄带来了一场跨越历史与科学的精彩之旅。“听了铜奔马的出土故事,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魅力。”七(9)班学生徐雨婷说。

近年来,凉州区积极搭建历史与现代、文化与教育的桥梁,让学生在历史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成为家乡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同时,按下中小学科学教育“快进键”,跑出了科学教育的“加速度”。

据统计,近3年来,凉州区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建成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1个、省级智慧教育标杆校2所、乡村少年宫40个,组建科创类社团213个,常态化开展各类科学教育活动。在近4届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累计获得省级奖励131项。

“我们将倾力打造具有凉州特色的科学教育新范式,进一步挖掘和整合社会资源,持续深化馆校合作,扎实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学教育活动,全力推动科学教育与文化资源深度融合。”陈学发表示。(本报记者 尹晓军 特约通讯员 叶祥元)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