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暖心食堂”里的“爱心接力”

前段时间,在石楼县支教的山东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孔宇寒,将自己积攒的2000元支教补助款捐赠给了石楼县曹家垣乡道堡村“暖心食堂”,为“暖心食堂”购置了一批全新厨具。

“暖心食堂”是道堡村村民自发为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提供免费餐食的公益项目,具体由石楼县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刘辉和4名同乡利用村里的废弃学校筹建。1992年,刘辉出生在石楼县一个小山村。小时候家境并不富裕,上学以后家里负担变得更重,但是父母坚持让刘辉上学。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让刘辉既上进又富有爱心。更幸运的是,在校期间,刘辉接受了一位爱心人士的帮助。从此,这份炽热的温暖埋在了刘辉心里,也让他与公益服务结下了深深的缘分。

2015年,回老家经过一条小路时,刘辉看到了一位双眼迷茫、行动迟缓的老人,询问后得知,老人找不到了回家的路。他先带老人吃了饭,又通过多方打听,几番周折后终于找到了老人的家人。这位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村里面像他这样需要关心帮助的老人还不少。刘辉深受触动,觉得自己必须做点实事帮助他们。“因为受到过温暖,所以我想温暖别人。”刘辉说,从那以后,他就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成立了石楼县青年志愿者协会。

协会成立之初,当地居民对志愿者还比较陌生,志愿服务范围也有限。那时,刘辉身着红马甲,入户走访时总会引来周围人的不解。几年来,他始终致力于石楼县志愿服务事业,多次自费外出“取经”,通过培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广泛动员身边亲朋好友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建设。

志愿的种子生根发芽,服务他人的理念在这片黄土地上茁壮成长。如今,石楼县的志愿服务队伍由最初几百人扩展到6000余人。为有效连接社会爱心资源,刘辉曾凌晨两点多蹲在汽车客运站啃面包。志愿服务建设的道路充满艰辛,但他从不言弃。

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在团中央驻石楼县乡村振兴工作队的支持协调下,刘辉积极回应搬迁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期待,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环境美化、就业指导、社区融入等实际需求,帮助搬迁青少年转变思想观念,逐步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比如,他开创的“六点半课堂”“考研自习室”,承办的“青年之家”“乡伴计划”“红领巾学堂”等项目,真正把“志愿”做到了人们的“心里边”。

刘辉的这份爱心在不经意间广泛传递,也为社会和家乡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他带领志愿者团队在移民搬迁小区开展的“六点半课堂”。志愿者们陪伴留守儿童做作业、玩游戏;上千本书籍供他们免费阅读,全新的学具也能无偿使用……据统计,“六点半课堂”先后开展主题文化活动、集体生日会、公益课堂等358次,累计活动时长3万余小时。孩子们就这样跟随一批一批有爱心、有学识的志愿者,不断收获温暖和成长。

参加志愿实践活动多年来,刘辉和伙伴们书写着新时代雷锋故事。关爱空巢老人、资助困难儿童、热心公益事业、参与疫情防控……一次一次的贴心服务、一年又一年的忘我付出,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优秀志愿者”的光荣使命。刘辉说:“一路走来,有艰辛有感动,更多的是担当。”

而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志愿者,上大学时,孔宇寒就一直热衷于志愿服务,多次参加校内外组织的文体活动、大型赛事等。孔宇寒觉得,志愿服务不应只局限于某些方面或某些具体的人,身边各种有需要的人或事,他都可以提供帮助。

2024年8月,孔宇寒来到石楼县职业中学任教。来到石楼县后,他作为石楼县与山东大学合作联络员及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石楼队队长,积极参与当地的志愿服务与公益帮扶项目。在此期间,他认识了刘辉,两人曾对该县曹家垣乡道堡村进行过走访。走访中发现,由于厨具老旧、设备不足,食堂一度面临运营困境。孔宇寒得知这一消息后,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青年志愿者的责任与担当,他的善举得到了村民们的称赞。

近几年,道堡村许多年轻人已前往县城或外地工作,而家中留下的很多老人行动不便或身患疾病,难以得到有效照料。尤其是老人的日常饮食达不到营养均衡标准,甚至有时吃不上一顿热乎饭。刘辉筹建“暖心食堂”的善举,让孔宇寒很受触动,他决心也为“暖心食堂”出一份力。平日里,他省吃俭用,将西部计划志愿者支教补贴款积攒下来,捐助给道堡村“暖心食堂”,为食堂添置了电磁炉、不锈钢蒸锅等基础厨具。

作为山东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孔宇寒始终践行“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的誓言。在石楼县支教期间,他不仅承担教学任务,还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其间,他发起了“薪书计划”等活动,为山区儿童捐赠物资、传递希望。此次捐款,他更是将关怀从课堂延伸至民生,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小孔的善举不仅是物质支持,更让我们看到年轻人对社会的热忱。”道堡村“暖心食堂”负责人说。

一位留守老人感动地说:“这些新锅灶做出的饭菜更香了,心里也更暖了。”面对这些赞许,孔宇寒则谦逊地回应:“钱虽不多,但能帮到大家,便是我支教生涯最珍贵的收获。”

孔宇寒的行动也感染了其他支教队员,团队正筹划联合更多社会力量,为食堂提供长期支持。

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自成立以来,始终将公益基因融入支教使命。从大同灵丘的棉服围巾捐赠活动,到如今孔宇寒的捐款置办厨具,一代代支教队员以点滴行动汇聚成河。正如孔宇寒在日记中所写:“教育的意义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播撒善意的种子。当我们俯身倾听土地的声音,便能找到奉献最质朴的答案。”这份温暖,不仅让道堡村“暖心食堂”的炊烟更加袅袅,更点燃了乡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信心。未来,这份爱心将继续传递下去,不断提升当地村民的幸福感。

志愿活动不仅需要传递,更需要接力。无论是石楼本土的志愿者刘辉,还是远在他乡支教的青年志愿者孔宇寒,他们终将在这场“爱心接力”中让“暖心食堂”更暖!记者 冯海砚

来源: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