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亲和力
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亲和力的提升已成为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命题。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深入推进,高职教育在产教融合进程中呈现出“技能本位”与“价值塑造”的双重诉求。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不仅是方法论层面的创新需求,更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其价值逻辑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充分发挥课程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打造“职业底色+成长关怀”的课程体系,提升教育内容的亲和力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关键在于,紧扣时代发展潮流与学生实际需求,优化思政教育内容。首先,选取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内容。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新思想,将国家发展的重要历程与青年学生的成长经历有机结合,通过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其次,选择生活化的思政教育内容。运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定期采集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职业困惑、成长痛点,建立“菜单式”教学案例库,及时回应当代高职学生关注的就业公平、技能焦虑、职场适应等问题。再次,依托地域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非遗、红色文化、历史人文等特色资源,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剪纸艺术》《黄河文化》等一系列校本教材,打造特色课程,丰富人文素质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论精髓、典型案例有机融入课程建设,发挥其独特的地域亲和性优势,将思政教育具象化为可触摸的文化记忆,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最后,选择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内容。针对高职学生职业导向性强的特点,系统开发融入行业文化、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的校本教材,加深对实际应用性的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社会责任感。
构建“多维互动+校内外结合”的教学生态,提升教育方法的亲和力
理论源于实践,又必须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并指导进一步实践。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需坚持理实统一,鼓励学生“在做中学”,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在校内实践方面,开设大师工坊,将各种非遗技艺训练与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以市场创业模式带领学生将非遗送进社区、中小学课堂,既推动非遗的传承与研究,也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收获成长,积累社会经验;举办大学生讲思政课展示活动、思政微课大赛竞技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机会,强化对高职学生的价值引领;推广项目化学习模式,坚持全过程问题导向,将思政教育融入技能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引导学生以解决社会的真实问题为目标开展创新实践,实现价值观培养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在产教融合方面,联合行业领军企业、本科院校、中职院校及科研机构等主体,聘任“劳模工匠”“技术能手”作为校外思政导师,开展以“践行工匠精神”为主题的专题讲座,讲述他们成长故事、突出贡献、先进事迹,进一步推动工匠精神榜样人物走进高职院校,把工匠精神贯穿融入高职思政教育,鼓励全校师生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带领学生前往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发展新技术、新方向,感知企业营商环境、认知企业运营模式、强化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在社会实践方面,根据专业特色,组织差异化的“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前往纪念馆、博物馆、寻常人家学习非遗技艺,用匠心培根铸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勇做党的宣传队和教育队,在乡村人民群众中宣传党的历史和精神,在乡村支教中发挥专业优势和担当青年使命,坚持用祖国大地的“良田沃土”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育“专业权威+人格魅力”的教师队伍,提升教育者的亲和力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亲和力,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而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依托教师扎实的专业素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首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强化政治理论学习,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思政研学,以学术研讨会、培训课程、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开展“教育叙事力”专项培训,通过案例研讨、情景模拟提升教师的故事化教学能力;设立相关项目课题,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重难点问题、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研究,以科研思维重新审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过程,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其次,涵养教师高尚师德。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高职院校教师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定期开展“树师德、正师风”专项整治活动,加深教师对师德师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深挖清廉文化内涵,建设廉政文化长廊、家风家信墙等文化阵地,将廉洁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教师廉洁从教的良好生态。最后,构建情感联结支持系统。推广“成长导师制”,支持思政课教师常态化联系学生,建立包含学业发展、心理健康、生活关怀的成长档案,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制定合适的指导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学习路径;开展“师生咖啡时光”“宿舍恳谈会”等非正式交流,用教师自身的智慧和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支持,从而更愿意接受思政教育,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思政教育的本质是讲马克思主义的“大道理”,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即要求讲“大道理”不再那么抽象,能够与高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这便需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建设方面下功夫,为高职学生送上兼顾理论深度和人文温度的“精神盛宴”。
(作者单位:永城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