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朱杰进:10余年求索,“金砖+”终于引领全球南方| 讲堂176-5①

【导读】7月12日,文汇讲堂全球南方系列十讲之五期《金砖+在全球南方的实践与挑战》在上海报业大厦举办,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金砖国家组织联合研究院研究员朱杰进主讲,随后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叶玉、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当代亚洲研究所首席研究员Mamakhatov Tlesh(马马哈托夫·特列什)、巴西圣保罗大学政治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系讲师Tiago Soares Nogara(蒂亚戈·诺加拉)展开圆桌对话。上观App、央视频、复旦大学视频号等直播。

本期讲座由文汇报社、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金砖国家组织联合研究院联合主办。

经整理将分主讲、圆桌、互动、快评等以飨读者。此为主讲篇。

朱杰进主讲

作为全球南方的“第一方阵”,金砖国家不仅处于改革现有全球治理体系的最前沿,而且对全球南方国家具有重大的引领作用。今天主要分享对三个问题的思考:金砖国家为什么会走到一起?新开发银行在金砖合作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金砖”如何变成了“大金砖”?

2001年,高盛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报告中首次提出“金砖四国”(BRIC)概念

走到一起(2008-2011)

金砖国家与全球治理改革

金砖国家走到一起,其合作动力到底是什么?每到金砖峰会举办之际,一些西方媒体都会提出质疑,甚至宣扬“金砖褪色论”,声称金砖国家已变为土砖、泥砖。在他们看来,五个金砖创始成员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发展阶段、地理位置等方面差异巨大,必定缺乏内部凝聚力,相聚必然不长久。我从2008年就开始研究金砖国家,发现这些西方媒体之所以反复抛出此类论调,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金砖的表象,根本不知晓金砖国家为什么会走到一起。实际上,金砖国家走到一起的原始动力来自西方国家,或者说来自八国集团主导的全球治理结构的失衡。

* 八国集团北海道峰会,将全球问题甩锅发展中国家

八国集团(G8),以及后来诞生的二十国集团(G20)、金砖国家(Brics)等,本质上都是全球治理的不同集团。2008年7月,作为一名研究全球治理的学者,我前往日本北海道首次调研八国集团峰会,近距离观察八国集团领导人如何讨论全球治理的问题。八国集团就是七国集团加俄罗斯,但俄罗斯不能参与最为核心的全球经济治理,所以核心成员仍然是美、英、德、法、意、加、日这七个传统西方发达国家。

北海道八国集团峰会讨论的主要议题是当时全世界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2008年北海道八国集团峰会,不仅有G8(上图),也有G8+5(下图)

第一是金融危机问题。当年9月就爆发了全球性金融海啸,7月召开八国集团峰会时已感受到了金融市场的波动和重重危机。八国集团讨论的结论是:问题不是出在发达国家,而是出在中国、印度、巴西这些全球南方国家身上。它们提出所谓“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以及中国的高储蓄率导致了世界经济失衡,造成全球经济危机”的论调。这当然毫无道理,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是从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开始爆发的。

第二是气候变化问题。当时争论的话题围绕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是美国还是中国,最后八国集团说是中国。这更是没有常识,因为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数据显示,美国才是全球温室气体第一大排放国。

第三是粮食安全问题。八国集团说全球粮价的飙升,尤其是非洲国家在国际粮食市场购买的大米、玉米价格飙升,是因为中国和印度这些国家人口过多,因此消费量也过多。

可以看到,八国集团最后将所有问题都归结于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不在这个讨论桌上,反映出当时全球治理结构存在根本缺陷。在北海道,八国集团还举行了与五个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G8+5),包括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时任印度总理辛格、巴西总统卢拉都参加了这个对话会,这反映出全球治理的结构实际上是发达国家所主导。

* 参与二十国集团争取平等话语权,金砖国家初见雏形

国际形势的发展比这些国家的外交更为快速,到了2008年9月,全球金融海啸已全面爆发。至11月,美国已经意识到如果没有中国、印度、巴西、南非这些国家共同参与治理,是无法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因此,在美国的倡议下,二十国集团从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机制提升为领导人峰会机制。该月召开的二十国集团华盛顿峰会的大合影中,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的右边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左边是时任巴西总统卢拉。这说明美国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些发展中大国、全球南方大国的重要性了。

2008金融危机后二十国集团成立,发展中国家“坐上主桌”

当时印度总理辛格在进入二十国集团会场时对印度代表团随从说,“我们终于坐上了主桌。”这句话特别代表大家的心声。这么多年来,一谈到全球治理都是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南方进不到全球治理的会议桌上,也因此常常会成为被批评的对象,即所谓“问题的一部分而非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印度总理此言其实代表了中国、印度、巴西这些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心声。

但实际上,在全球治理中,光坐上二十国集团的主桌还不行,因为发达国家通过八国集团主导全球治理已经持续几十年,如果全球南方国家只是参加二十国集团会议,很难有实质上的平等话语权。全球南方国家还需要自己内部开小会,在二十国集团会议桌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后来大家想到,在去参加二十国集团峰会之前一定要先开一个内部会议,这就是最初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的来源。

三位圆桌嘉宾从左至右,中国、巴西、俄罗斯学者认真聆听

2009年6月,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向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发出邀请,在叶卡捷琳堡举行了历史性的金砖国家领导人首次峰会。峰会声明中写了两句话,“我们强调并支持,在国际法治、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由各国协调行动和集体决策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更加民主和公正的多极世界。”“我们将以循序渐进、积极务实、开放透明的方式推动四国对话与合作。‘金砖四国’对话与合作不仅符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而且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这两句话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金砖国家究竟为什么能够走到一起”。中俄印巴四国,无论其内部存在多大差异,但在全球治理改革、提高全球南方话语权的重大问题上具有高度共识,这也是推动金砖合作的持久动力。

2009年,金砖国家首次峰会在叶卡捷琳堡召开,中、俄、印、巴四国领导人参加

* 危机推动改革,发达国家被迫接纳发展中国家

2010年4月,在巴西利亚第一次主办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清楚地表达了金砖国家关于全球治理的立场,叫“共同愿景与全球治理”。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全球治理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不可持续的。所以这其实表明了金砖合作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当时还提出,“将努力尽快实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改革,这项改革早该进行,国际社会必须推动上述改革产生我们预期的结果,否则有关国际机构将面临出局的风险。”金砖国家已经明确地向美国、欧洲和日本喊话,如果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改革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很有可能会out(出局)。

果然这一喊话很有效,2010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IMF将6%的份额让渡给发展中国家,中国成为IMF第三大成员国,印俄巴在IMF的份额跻身前十。世界银行也进行了改革,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了3.13%的投票权,发展中国家整体投票权从44.06%上升到47.19%,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上升为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2010年4月25日,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通过了投票权改革方案

由此可见,金砖国家实际上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力量,换言之,金砖国家在世界上搞“改革开放”,改革就是推动全球治理的改革,开放就是推动世界的开放和维护经济全球化。

2011年的金砖三亚峰会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中国的倡议之下,南非加入金砖国家。当时出现了许多争论,有人说南非的体量够得上金砖吗?其实不仅要看经济数据,还要考量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影响力。南非作为非洲的代表是比较合适的,而全球南方需要非洲的声音。所以在金砖三亚峰会中,中国积极推动南非加入金砖国家。

务实合作(2012-2014)

创建金砖新开发银行

2012年,世界银行的改革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在时任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立克即将卸任时,金砖国家推动世界银行内部围绕“是否要继续让美国人垄断世界银行行长职位”进行了激烈辩论。

* 抱团推动改革

金砖国家于2012年初喊了一个口号“把世界银行还给世界”。世界银行自1945年创立以来,一直由美国人担任行长,这在发展中国家、金砖国家看来毫无道理,因为世界银行讨论的是国际发展问题,讨论穷国如何发展,为什么一定要由美国人担任行长呢?在佐立克卸任时,金砖国家有很强的呼声支持时任世界银行副行长恩戈齐·奥孔乔-伊维拉担任行长。伊维拉来自非洲,是尼日利亚前财政部长,且是女性、黑人,这很符合我们现在讲的国际发展概念,尤其是如何帮助非洲发展。伊维拉如果能担任世界银行行长,就表明全球治理在变革,不再是白人、男性、美国人来讲发展,而是由黑人、女性、发展中国家来讲发展。

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当时连任竞选的口号就是变革,不仅要在美国国内变革,还要在国际上变革。奥巴马最初表示支持提名伊维拉担任世界银行行长,但在随后的民主党与共和党进行大选电视辩论时,奥巴马对自己能否连任没有胜算,就在此提议上退步了。如果奥巴马提名伊维拉,共和党人必然会拼命攻击:美国纳税人给世界银行捐款颇丰,你居然不让美国人担任世界银行行长?这可能导致奥巴马失去部分选票,所以最后奥巴马还是提名了美籍韩裔金墉,尽管有亚洲人形象了,但还是延续了世界银行的陋习——由美国人来垄断世界银行行长的职位。这对金砖国家改革全球治理的理想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年初时喊的口号是“把世界银行还给世界”,结果美国还是不还,怎么办?

由此金砖国家有强烈的共同感受——如果只是祈求别人改革很难成功,必须自己做点什么,让别人感受到如果老的组织不改革,新的组织就会建立起来并会逐步取而代之。这与国内的许多改革一样,需要倒逼机制。

2012年,发展中国家期待的候选人伊维拉未获提名,美籍韩裔金墉被提名并当选为世行行长

2012年3月,在新德里峰会上,金砖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一段话,“我们欢迎发展中国家提名候选人竞选世界银行行长。新的世界银行领导层必须承诺将世界银行转变为真正反映所有成员观点的多边机构,包括其治理结构应体现当前经济和政治现实。世界银行的性质必须从主要协调南北合作转变为加强同所有国家的平等伙伴关系,以解决发展问题,并不再使用过时的‘援助国—受援国’分类。”这就是金砖国家对发达国家发出的要加快世界银行改革的严重警告。

与此同时,时任印度总理辛格还提出了一个倡议,“我们探讨了建立一个新的开发银行的可能性,为金砖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项目筹集资金,并作为对现有多边和区域金融机构促进全球增长和发展的补充。”金砖国家开始探讨成立属于自己的多边开发银行了。

* 集中力量建设自己的机构

2013年3月,习近平就任中国国家主席后参加的首个多边外交就是南非德班的金砖领导人峰会。在德班峰会上,五国领导人达成高度共识——要建立一个属于金砖国家、发展中国家自己的多边开发银行。2013年8月,金砖五国财政部官员在新德里开启了第一轮筹建多边开发银行的谈判。2014年7月,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第七轮谈判时,中国的财长楼继伟和其他四国财长共同签署了建立新开发银行的协议。

中印在金砖和全球南方内部确实有竞合关系,比如在股权问题上,印度提议新开发银行要平分股权,而中国提议要按照经济规模来分配股权,最后采纳了平分股权的倡议。比如在银行总部设在何地上,中国提议放在上海,但印度提议放在新德里,最后谈判的结果是放在上海,但首任行长来自印度,就是后来的卡马特行长。在金砖国家内部,我们有竞争、有合作、也有协商,这其实也是观察全球南方时很重要的因素。

2014年7月,金砖国家终于达成了成立新开发银行的协议。金砖各国领导人“高兴地宣布签署成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协议,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资本500亿美元,由创始成员国平等出资”。与此同时,金砖各国还宣布建立了初始资金规模为1000亿美元的应急储备安排,帮助成员国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加强全球金融安全网。至此,新开发银行(NDB)和应急储备安排(CRA)成为金砖国家加强务实合作的两块“金字招牌”。

2014年福塔莱萨峰会达成新开发银行协议,2015年银行在上海开业

扩大朋友圈(2015-2024)

从金砖到“大金砖”

2014年是金砖的大年,成功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机制。下一步金砖合作的计划是什么呢?

* 金砖+,成为2017年厦门峰会热门话题

2015年,金砖国家在俄罗斯乌法签署了《金砖国家经济伙伴战略》,该伙伴战略提出未来十年,金砖要在金融、贸易、投资、制造业、矿业、能源、农业、科技、互联互通上开展全方位合作。与此同时,大家也意识到金砖国家要扩大朋友圈,以提高金砖国家全球南方中的代表性。

2017年在中国厦门主办金砖峰会,整个会场上都在说“金砖+”这个非常重要的议题。“我们致力于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采取平等和灵活的方式同其他国家开展对话与合作,包括‘金砖+’的合作模式”。

2018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峰会,中国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合作倡议,叫作“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基地”,深化金砖国家在数字化、工业化、创新、包容、投资等领域的合作,这个基地目前位于中国厦门。

2020年进入疫情期间,金砖峰会在线上召开,莫斯科峰会确定金砖国家合作要采取经贸财金、政治安全、人文交流的“三轮驱动”模式。2022年是大年,金砖国家举行北京线上峰会,中国方案里最重要的就是金砖要扩员,并且用了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话语,叫作“扩大朋友圈”,习近平主席说,‌“金砖国家不是封闭的俱乐部,也不是排外的‘小圈子’,而是守望相助的大家庭、合作共赢的好伙伴。新形势下,金砖国家更要敞开大门谋发展、张开怀抱促合作。”所以,在“北京宣言”里写着“我们支持通过讨论推进金砖国家扩员进程,需要在充分协商和共识基础上通过金砖国家事务协调人渠道明确扩员进程的指导原则、标准和程序”。

2022年北京峰会上,“扩大朋友圈”正式进入金砖议程

* 达成扩员共识:申请国需满足四个标准

2023年是扩员的关键一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争论最激烈的话题就是到底哪些国家能够加入金砖,因为自从扩员的邀请函发出之后,共有30多个国家非常积极地申请加入。当时就四条最重要的扩员标准达成了共识:第一,新成员国必须是新兴市场或发展中国家,金砖合作总体上是围绕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展开,所以必须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第二,必须具有地区和全球性影响力。第三,要支持多边主义。第四,要致力于全球治理改革。

最后,在新闻发布会上,金砖国家领导人“赞赏全球南方国家加入金砖国家的强烈意愿,就扩员进程的指导原则、标准和程序达成一致”,并决定邀请沙特、伊朗、阿联酋、埃及、埃塞俄比亚、阿根廷六国从2024年1月1日正式成为金砖新成员。金砖国家从最初的四国到五国,再到2023年扩员变成了11国。后来阿根廷由于国内大选领导人换届而没有加入,金砖国家成员国实际上从5国变成了10国。

2024年俄罗斯主办金砖扩员后的喀山峰会,全球南方第一梯队的阵容变得更加豪华。金砖国家欢迎全球南方对金砖合作展现出的浓厚兴趣,核可金砖伙伴国模式文件,坚信金砖国家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伙伴关系将进一步巩固团结、促进真正的国际合作,以造福所有人。

2025年7月6日-7日,巴西里约峰会,“大金砖”合作的格局正式成型。印度尼西亚于今年年初加入了金砖,成为第11个正式成员国。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乌干达、尼日利亚、玻利维亚、古巴成为金砖伙伴国。至此,金砖国家已经从最初的4个成员国,变为5个成员国,再变为今天的11个成员国+10个伙伴国了。金砖国家已经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形态,基本上在全球南方的每一个地方都有身影,具备了引领全球南方的重要力量。

2025年里约峰会,11个成员国+10个伙伴国的大金砖格局正式成型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在大金砖合作如火如荼开展的当下,我们需要回溯当年金砖国家为什么会走到一起,其实这源于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结构的失衡。如果只有发达国家主导全球治理,最后会得出所有问题都是发展中国家弄出来的结论。只有金砖国家内部抱团,再通过二十国集团、联合国等多边机制与发达国家谈判,全球治理才会更加公正合理、更加均衡。

金砖国家是对现行全球治理进行改革的重要力量。在金砖里约峰会召开期间,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说,谁敢加入金砖、谁敢跟金砖国家的政策保持一致进行反美,美国就对它加征10%的关税。这句话非常无理。从金砖的发展历程来看,金砖从不反美,金砖是对现有全球治理进行改革的机制,其目标是纠正全球治理的失衡。

现场全景

回到全球南方系列,金砖国家和全球南方是什么关系?金砖国家在全球南方中是先锋力量,也是引领性的力量,显示了全球南方在当今世界舞台上的力量壮大,同时也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整理:李念 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