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好评中国|乡村博物馆 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活水

洪琼婷

【摘要】近日,省文物局公布的首批乡村博物馆名单中,益阳6家博物馆榜上有名。其中,清溪村的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以“山乡巨变”为主题,围绕周立波文化名片,打造了集作品展示、文化交流、文学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和“文博热”持续升温的背景下,乡村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承载着农耕记忆、延续着文化根脉的“草根”博物馆,正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乡村博物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同质化严重,许多博物馆停留在“农耕工具+老照片”简单陈列的层面,缺乏深度挖掘。一些博物馆重建设轻管理,资金、人才短缺导致展陈更新停滞,部分场馆“有建无管”,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在资源整合方面的不足,导致文化展示与乡村发展的联动较弱,未能有效转化为产业动能。若乡村博物馆仅停留于静态展览,未能开发研学、文创等衍生业态,便易沦为“文化盆景”。

要让乡村博物馆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必须做好特色文章。每个乡村都有独特文化基因,通过走访村民、采集口述历史,梳理未被文献记载的民间记忆,可以形成记录文物的“活态档案”。同时,系统整理散落民间的老物件(如农具、家谱、手工艺品),建立“一物一档”的数字化数据库,能够有效避免文化遗产的流失。在博物馆的空间设计方面,可与当地自然环境、村落肌理相呼应,打破线性展览模式,以场景化叙事增强代入感。另外要树立精品意识,抓住“数字乡村”建设契机,利用科技手段激活文化资源。

创新运营模式同样重要。专业运营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方面,需引入社会力量,如浙江提出的“村博联盟”模式,通过资源共享与品牌联动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需拓展“博物馆+”业态。例如,开发非遗体验工坊、文化主题民宿,或与研学机构合作,将静态展览转化为动态参与,增强游客黏性。特别是要注重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只有这样,乡村博物馆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乡村博物馆的终极价值,在于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它不应只是过去的陈列馆,更应是未来的孵化器。唯有突破同质化桎梏、构建可持续生态,乡村博物馆方能真正成为凝聚乡愁、激活产业、重塑认同的“文化心脏”,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