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眼纪实|赵永贤:在“飞白”的虚实间,复活千年绝艺
笔尖轻触宣纸,墨色由浓渐淡,丝丝缕缕的“留白”在遒劲的笔画间游走——这便是书法技法“飞白”的魅力。东汉蔡邕所创的飞白书,曾风靡六朝隋唐,更得唐太宗、武则天等帝王推崇。然而,这门曾登大雅之堂的技艺,历经明清式微,至当代几成绝响。放眼全国,能精于此道者屈指可数,而江苏书法家赵永贤,正是公认的“中国当代飞白第一人”,其独创的“飞白一笔书”成为鲜明标识。


“纸上太极”:
游走于“飞白”的虚实之间
南京的工作室里,赵永贤的创作过程引人入胜。起笔迅捷,落笔却渐趋沉稳,运笔轻重异于常规。宣纸铺开,说笑敛去,他凝神静气,指尖在虚空点画,胸有成竹方始落墨。羊毫笔轻贴纸面,旋即挥洒如云,一气呵成。字形洒脱豪迈,大小错落,撇捺横竖不刻意求直,却自有韵律之美。笔画间,飞白如丝弦,时断时续,虚实相生,整幅作品浑然天成,气韵生动,传递着中国书法独特的虚实相生之美感。
“我个人体会是写书法一定要用心,心要静。有的人讲喝了酒写草书越写越好,这我是不赞同的,我喝了酒是不能写书的,写书要胸有成竹,脑子里怎么想宣纸上就会出现怎样的痕迹,胸中有字才能写出你想要的好字。”几幅作品写毕,赵永贤也打开了话匣子,聊起了“飞白”这种独特的书法技法。

飞白书历史悠久,北朝王愔在《古今文字志目》中列了三十六种古书,其中最后一种便是“飞白书”,唐代书法家韦续也将飞白书列在了他的《五十六种书》中,这种特殊的书法体从六朝起就备受文人雅士推崇,曹丕、韦诞等都以善写飞白书而闻名。及至隋唐,飞白书得到帝王支持,从宫廷到民间,地位飞速提升,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写道:“太宗善飞白,笔力遒劲,尤为一时之绝。”可见当时唐太宗飞白书造诣在当时颇有盛名。除唐太宗外,武则天也是一位飞白书高手,她所作的《升仙太子碑》就被认为是飞白书的典范。在宋代,飞白书依然在文人雅士之间广泛流行,但宫廷对此的推崇程度有所下降,明朝以后飞白书渐渐势弱,入清后甚至于知道这种书体的人都很少了。
赵永贤的飞白之路,是博采众长后的涅槃重生。他遍临王羲之、欧阳询、蔡襄、苏轼、陈洪绶、何绍基乃至梁启超、启功、于右任等大家。但他师古不泥古,一改唐宋飞白规整之态,在扎实的行、草根基上,融入更强烈的抒情性,开创出极具个人风格的飞白新境。这也是为什么赵永贤的书法具有非常高辨识度的原因,“我的作品,一看便知。其形其韵,他人难仿。”这份自信,源自无人知晓的四十载苦功。

四十载求索:
“学得越像,路越窄”
赵永贤的父亲是一名书法爱好者,受其影响,赵永贤自七八岁起就开始自学书法,“上小学时老师就经常夸我的字是全班写得最漂亮的。”步入职场后他仍保持了对书法浓厚的兴趣,“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武中奇的书法,从小就临摹,我还有一本武中奇的书法集,早就翻烂了。”
武中奇是中国著名书法家,早岁孜孜于书法印章,多次为革命烈士纪念碑书丹,擅长草书,对篆、隶均有所涉猎。仰慕武中奇多年的赵永贤在上世纪90年代迎来了一次与“偶像”见面的机会,“1992年江苏省要成立人才市场,需要写个标牌,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武老,我想这个字一定要武老来写。”当时赵永贤任职江苏省人才市场总经理,而武中奇特别擅长写标牌,曾题写“南京市口腔医院”“济南市儿童医院”“泰安火车站”“南京站”等牌匾标志以及一些饭店酒楼店招。“于是我就跑到武中奇家里去了,跟武老认识了。”武中奇与赵永贤一见如故,十分欣赏他的为人,当即便答应了他的请求,“我当时听说找武中奇写字,润笔费很高的,所以我去拿字的时候还带了不少钱去,没想到,到了那儿武老已经把字写好了,盖好了章子,最后一分钱也没有要。”
因为这一次机缘,赵永贤时常登门拜访武中奇,两人越发亲近起来,“当时我是一礼拜去一次武老家,有一次武老问我,小赵你喜欢写毛笔字吗?我说我很喜欢,我小时候就练你的字,武老便叫我写两个来看看。”赵永贤提笔写了一首《乌衣巷》,这么多年的临摹练习不是白费的,赵永贤临摹得确有武中奇几分神髓,“当时武老说你临得不错,要好好练。”赵永贤回忆到这儿哈哈一笑,“我当时都想说拜师了,但是太害羞,没好意思开口。”
从此,武中奇家成了赵永贤的“课堂”,每周的登门拜访成了“交作业”,每次都带着自己写的书法去请教武中奇,“拜师还是武中奇的妻子冯玉华阿姨提出来的。”赵永贤的勤奋冯玉华看在眼里,她也感受到了这个年轻人在书法上是有天赋的,“当时武老年龄大了,没有收徒的想法了,但冯阿姨说,小赵不错呀,你要不要重新开门收他,武老同意了。”就这样,赵永贤设了正式的拜师宴,拜入了武中奇门下。
在赵永贤四十余载的书法道路上,武中奇对他的影响之大毋庸置疑,“我永远记得武老对我说的一句话,你模仿我的字模仿得很像,但是你走这条路不对,你模仿得越像路越偏,拿出去人家看到只会说我武中奇的名字,没有你赵永贤的。”一语惊醒梦中人,赵永贤决心寻找属于自己的书法语言。但这条“破茧”之路远非坦途。在外人看来,赵永贤的书法道路顺风顺水,没啥大波折,但其间多少日夜煎熬也只有他自己清楚,“我苦练了十三年啊,写废的纸笔都不晓得有多少了,没有失败?怎么可能没有失败呢!”
书法既是练技,更是练心,需要的不仅是手上的功夫,更需要心境上的开悟,赵永贤总结了自己这么多年写飞白的心得。从心境上来说,他认为创作书法需要理念,“很多人写书法不追求理念,提起笔就写,我写之前要思考,这个字能不能写成飞白。”在技术上,也颇有讲究,专用羊毫笔而不用狼毫笔,调制墨水讲究三七开,墨汁的浓淡稀稠颇有说法,“我在家里写的时候还会往墨汁里加一点点酒,这样墨汁容易挥发。”
二十多年前,赵永贤的首幅飞白书亮相江苏省美术馆,立即引发轰动。“这是毛笔写的吗?”“如何做到?”“纸上打格了?”质疑与惊叹交织。著名画家高云不吝赞誉,更有同行赠其雅号——“纸上太极”,精准道出其书法虚实相生、刚柔并济的独特气韵。
书法技法中的“大熊猫”
未来怎么办
飞白这种技法好看、独特、别有意趣,不是没有职业书法家写,但学得了皮很难写得出精魂,“也有书法家自己练过几个月,后来跟我说,赵老师你这个学不出来啊,写不好,太难了。” 赵永贤深知,掌握飞白精髓,非十年磨一剑不可。它要求书写者兼具扎实的楷行草根基、沉心静气的定力,以及敢于抛却旧习、钻研古法的决心。
花了几十年功夫终于在飞白书上自成一家的赵永贤,这些年来时常琢磨着怎么推广飞白书,让更多人了解、学习这种技法。2014年,赵永贤牵头成立了江苏省公务员书法家协会,推动公务员群体通过书法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经过多年发展,江苏省公务员书协的队伍日渐壮大,涌现出来了非常多书法水平相当高的成员,“在江苏省公务员书协的队伍中有很多好苗子,非常值得培养,我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让协会成员深入学习、了解到飞白体的魅力,从而引发他们的兴趣,进而学习飞白体。”
另一方面是从“娃娃抓起”,近些年来书法在青少年、年轻人群体中的热度日渐增高,很多年轻人尽管不以书法家为职业目标,但将写书法视作生活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希望飞白能够‘飞’进校园,让更多孩子、年轻人知道这种独特的书法技巧,作为一种业余兴趣爱好练一练、写一写,也是再好不过了。”
在千年飞白的虚实律动间,赵永贤以数十载孤诣,不仅复活了绝艺,更赋予了它新的生命与表达。他的笔,仍在继续书写这份独特的“纸上太极”,也书写着飞白书传承的未来图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冯秋红
视频|江雪颜(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