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清明手作:柳枝与泥土的记忆

清明,是自然时序与文化记忆的交汇点,人们慎终追远,缅怀先人,亲近自然,感受生机。清明时节的手工艺因此发挥着祭祀器物制作、节令食俗维系、游艺器具扎制、避疫祈福装饰的作用,形成时令性的地域特色和祭祀、祈福、自然游艺的功能性体系。

传统习俗里“事死如事生”,人们不仅以竹篾为骨、彩纸为衣,制作纸钱、纸衣、纸屋等祭祀用品,也制作陶制香炉、花瓶,饰以云雷纹或孝道故事浮雕,用于祭祀,寄托哀思。时移世易,观念变迁,也如欧阳修感叹“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苏轼于寒食节后抒发“且将新火试新茶”的豁达之情,到当代,“心祭重于形祭”的观念深化,清明祭仪更趋“清洁明净”之义,祭器制作工艺随之演化。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春意盎然,与物候有关的工艺也十分盛行。如柳树早春发芽,先民相信将唤醒沉睡的土地,插柳、编柳、戴柳之俗盛行,用以驱邪祈福。人们也以柔韧的柳条编织花环、簸箕等物,既表达对介子推的追思,同时也包含“留住春光”的祈愿。由于清明“时雨将降,草木萌动”,人们还采集柳叶、桐花等清明物候植物,捶草印花进行拓染,通过捶打固色于布帛而以物印时,将转瞬即逝的春光化作可触摸的记忆。

清明时节的游艺活动也是连接自然与人文的特殊纽带,扎制风筝、造作秋千架的工艺进一步促成了自然物候的游戏。传统风筝扎制以竹为骨、绢为面,古人将放风筝作为“放晦气”的仪式,将病痛灾祸写在纸鸢上剪线放飞,完成对不可抗力的象征性驱逐。荡秋千则既是对寒食禁火后身体僵硬的舒解,也是体态翩若惊鸿的游艺,多选用韧性极强的老榆木制作秋千架,以榫卯结构承受“荡秋千过梁”的强度,体现了传统木工的力学智慧。

此外,清明的食俗工艺历史悠久,主要与寒食传统和对草木灵性的发掘运用有关。如江南的青团以艾草汁染就翠色,皖南的蒿子粑粑取清明前后最鲜嫩的青蒿混以籼米粉蒸制,延续了古人敬天惜物的理念以及与自然节律共振的传统。历史上“寒食进饧粥、环饼”的习俗也流传至今,熬制寒食粥,制作子推馍,蒸制飞燕枣糕等成为传统伦理的生活化渗透,加之应时而食,饮食滋味中也包含对时序更替的顺应。

从中可见,清明的节令手工艺里有自然的物语、历史的追忆、生活的缅怀和无尽的旷达之思,就像春风中摇曳的柳条、飘飞的纸鸢、升腾的艾草气息,朴实而亲切,点点滴滴间将生与死、古与今缝合成一幅流动的文明画卷。

(作者:殷波,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