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央媒体看安徽|安徽合肥:以高质量司法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

从新型显示到集成电路、从人工智能到新能源汽车、从量子信息到空天技术,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逾万户、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3万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8家……合肥这座创新之城,致力于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领跑者。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两级法院聚焦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需求,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靶向发力,以高质量司法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

合肥中院院长许徽(右三)深入企业调研。

厚培法治沃土 促推“新”兴向荣

2025年6月5日,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安徽省长丰县人民法院主导的全国首个新能源产业司法保护基地在长丰县落地。

近年来,长丰县聚焦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城”,成功构建起上下游完整的产业链。2024年,长丰县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突破1300亿元,整车产量达95万辆,位居全国县域之首。

“设立合肥(长丰)新能源产业司法保护基地,通过宣介标识、研究基地、巡回审判点、法治公园四项具体载体,旨在针对新能源产业特点提供专业化司法服务、协同化保护合力等措施,在源头上为新能源产业降低维权成本、减少法律纠纷。”合肥中院院长许徽介绍说。

“合肥(长丰)新能源产业司法保护基地如‘法治能量站’,彰显了合肥法院服务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动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合肥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潘保春这么评价道。

合肥中院紧贴新能源产业司法需求,开通诉讼服务涉企绿色通道,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的司法保护力度,制发《新能源企业法律风险提示手册》,定期发布涉新能源企业纠纷法律风险防范报告。长丰法院专门出台《关于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强县建设的八条司法举措》,为涉新能源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流程司法服务和保障。2022年以来,长丰法院共办理涉及新能源产业诉讼案件200余件。

这是合肥市两级法院服务保障合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

“当新质生产力重塑发展格局、创新驱动成为核心引擎,司法如何破题?”许徽认为,“创新是合肥的‘金色名片’,合肥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合肥法院不断适应‘新’变化,积极探索创新审判机制,以司法服务‘新动能’助力新质生产力‘新发展’,实现法院工作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更深远的影响来自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司法保障机制的完善。2024年11月,合肥中院出台《关于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十条举措》,对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完善创新涉企审判工作机制、提升司法服务效能等内容作了明确。为尽可能减少执法办案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负面影响,发布《合肥法院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工作指引(试行)》;连续6年发布合肥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不断明晰关键核心技术、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案件司法裁判规则。

针对营商环境“痛点”“难点”“堵点”,切实为企业诉讼降本增效,肥西县人民法院承诺办好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主体、及时兑现胜诉企业合法权益、发挥司法功能挽救危困企业等依法服务企业十件实事。

如何构建助力企业创新动能涌流、发展活力迸发的法治生态?合肥市两级法院不断优化涉企审判工作机制,设立“科创企业司法服务绿色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搭建数智化平台,拆解涉新质生产力案件办理流程,规范科学设定节点办理;组建快审团队,优化审判流程,减轻企业诉累;加强法律风险预防研判,向相关部门发送司法建议;围绕合肥“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战新产业集群,设置专业化调解站点,探索多元解纷机制;探索建立“诉前财保”常态化机制,推行远程线上同步采取在线保全、解除措施,大幅提升金融案件诉前财保效率……合肥市两级法院用一项项务实举措,精准呼应企业发展的“核心需求”。

合肥知识产权法庭干警对一起计算机软件案件进行证据保全。

服务创新发展 助力向“新”而行

2024年11月,合肥中院合肥知识产权法庭成功调解一起“搬家软件”未经授权爬取某电商平台商品数据的不正当竞争纠纷。

法庭经审理查明,合肥某公司采取绕过平台反爬措施及验证机制等不正当技术手段,未经授权使他人能够访问并复制搬运某电商平台数据至其他电商平台,削弱了用户对该平台的依赖程度、分化了该平台应有的市场关注度、攫取其本应获得的流量收益和交易机会。法庭认定合肥某公司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经过法庭调解,合肥某公司支付某电商平台9万元。

“原告为商品数据的收集、存储、维护、管理和保护投入了大量的成本,该电子数据集合具有超出原始信息内容的增量价值,为其带来经营收益和竞争优势,依法应当保护。”合肥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许琛说道,“被告通过制作并销售可以一键爬取搬运相关商品数据至其他网络购物平台的软件,侵害了原告的数据权益。”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领域的关键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成为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该案件中,法院依法保护了经营者数据权益和软件数据安全,对推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促进产业模式和经济形态创新具有积极意义。”人民陪审员李延平评价道。

医疗器械领域技术创新壁垒高,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需要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创新主体权益,激励持续研发投入,推动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

合肥知识产权法庭受理了一起涉及医疗器械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原、被告均是医疗智能设备的研发及生产企业,合肥某光电公司向法院起诉,提出合肥某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三项涉及口腔CBCT设备及CBCT图像拼接实现结构的专利申请材料中记载的发明人均为其离职员工,且专利的创新技术点均与发明人在原告工作内容相关,请求判决案涉专利的申请权、专利权均归属于原告。

考虑到纠纷涉及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专业性较强,为高质效进行案件审理,合肥知识产权法庭邀请曾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多次参与制定机械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合肥皖液液压元件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其俊作为本案的技术调查官,参与现场勘验和案件庭审。最终,合肥知识产权法庭一审判决确认诉争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权属归原告所有。宣判后,被告不服提出上诉,最高人民法院二审予以维持原判,确认上述权利全部属于原告。

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合肥中院早有探索。合肥知识产权法庭集中审理全省范围内技术类知识产权一审案件,面临着案件专业技术强、审理难度大的现实挑战。为此,合肥中院早在2018年就制定《技术调查官管理办法》《智库专家管理办法》,组建专家人才库,结合案件具体情况,邀请相应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案件审理提供技术咨询。

为续聘专家并扩充人才库,2025年4月,合肥中院再次聘任40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入职”成为知识产权案件兼职技术调查官。

“2018年至今,我们已在240余件案件中引入了技术调查官和智库专家参与案件审理,为新领域技术事实的认定提供了有力支撑。”合肥中院副院长、合肥知识产权法庭庭长张勇说,合肥法院遴选出182名智库专家、80名技术调查官组建专家人才库,有效解决了知识产权案件事实查明认定难这一问题,增强了法官办案的底气,提升了办案效率和司法公信力。

合肥是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首批建设城市,聚焦这一发展战略,合肥中院还积极拓展“朋友圈”,与合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多部门共同出台《推进合肥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二十条》,构建完善具有合肥特色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高质量服务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助力打造具有合肥特色、辐射长三角的全国知识产权保护样本城市。

推进“腾笼换鸟” 企业焕发新生

“这个园区目前已经成功招引3家国家高新光电信息企业,其中一家企业在2024年‘创响中国’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全球总决赛中荣获三等奖,可以说已形成高质量、高技术光电信息产业园集聚地。”合肥市肥西县运河产投·光电产业园负责人介绍道。

回望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萧瑟与沉寂。

安徽某光电科技公司位于合肥市肥西县经开区核心区域,原本发展势头良好,并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光电产业园项目”。

2021年初,因股东债务问题引发“一房二卖”等问题,导致司法查封、矛盾迭出,企业陷入严重的经营困难和财务危机,已建厂房大量闲置、土地严重低效,园区发展面临困境。

“鉴于项目地理位置优越,市场前景较好,具有较高的盘活空间,2023年3月,我们受理预清算登记,指导临时管理人展开清产核资工作,但因无意向投资人且股东内部矛盾较大无法和解,最终裁定受理破产清算申请。”肥西法院法官刘薇薇介绍说。

因涉及空置土地恢复建设、已售厂房办证及后续管理等问题,公司资产整体处置市场接受度较低,面临资产大幅贬值风险,如何才能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成为了刘薇薇萦绕在心头的一大难题。

合议庭多次前往破产企业现场进行实地查勘,并与政府对接,数次开展府院联动专题会议,研讨项目未来发展前景及资源整合规划。

经过努力推进,2024年5月28日,该公司名下土地、厂房等不动产资产包成功挂网公开拍卖,由属地国有企业以资产评估价竞拍成交,释放被“冷冻”优质土地资源30.53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

“笼子”不仅要腾出来,还要修整得更加“宜居”。

“为了能尽快让入驻企业正常经营,我们和肥西县政府在办理交接手续时,同步推进前期入驻企业办证问题,并开展厂区内空置厂房检修及临时建筑物保护性拆除等工作。”该案的破产管理人表示。

“黄金宝地”吸引着优质企业接踵而来。一家致力于从事防务产品研发制造的高科技创业公司成为这片热土上的新成员。

2025年3月,春风拂面,站在产业园的入口的刘薇薇,望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和车辆,目睹这座产业园迎来新的春天。

从破产到“破茧”,从重整到重生,庐江县的一家企业也感同身受。

“这机器轰鸣声,听着真带劲。”2025年6月,庐江县人民法院法官李革会回访庐江县凯迪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时,望着厂房里运送秸秆的传送带感慨万千。谁能想到,眼前这个热火朝天的生物质发电企业,曾在破产边缘苦苦挣扎。

庐江凯迪公司是一家以焚烧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为主的生物质发电企业,本是绿色能源“潜力股”,因经营不善导致生产线停摆,陷入困境。

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上,提议重整的呼声很高。庐江法院迅速行动,会同庐江高新区管委会相关部门、庐江凯迪公司管理人、债权委员会成员、债权人代表多次讨论、磋商,并向相关专业机构咨询论证,形成《庐江凯迪重整可能性报告》。

然而,现实比预想更残酷。近三十家意向投资者考察后,都因资金投入等原因望而却步,重整工作陷入僵局。承办法官与管理人化身“联络员”,一家家走访、一对一解释,以耐心解答获得债权人理解。

转机来自府院联动的创新破局。庐江县人民政府同意将高新区热力集中供应特许经营配置于庐江凯迪公司重整架构之中,并对庐江凯迪公司现有设施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实现热电联产。2024年5月,由合肥热电集团托管运营的庐江凯迪能源重整项目在完成生物质供热改造后,正式投入运行。

作为合肥首个生物质集中供热发电项目,燃烧秸秆产生的蒸汽,既点亮了万家灯火,又温暖了工业企业。

这场司法与企业的“生死救援”,不仅让濒危企业重获新生,更书写了司法护航绿色发展的生动篇章,为困境企业破局提供了鲜活范本。

近年来,合肥中院充分发挥府院联动机制作用,先后与合肥市税务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联合出台10余份文件,深度推进执破融合工作;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破产审理方式的实施方案》。2022年以来,合肥市两级法院成功重整、和解破产案件103件,清理“僵尸企业”699个,盘活土地、房产370余万平方米,妥善安置职工6300余人,得到了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充分认可。(人民法院报)